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央行有充分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通缩,我国有能力抵御金融危机。
我国再降息空间不大
此前,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易纲曾表示,对抗通货紧缩威胁是央行短期内最关心的事情。他同时强调,现在流动性已下降到充裕状态,央行维护币值稳定的决心坚定,未来降息空间不大,更不可能实行零利率政策。
他强调对抗通货紧缩威胁是中国央行短期内最关心的事情,央行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来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橘子只能跟橘子相比,苹果只能跟苹果相比,橘子是不能跟苹果相比的。”针对目前国内外一些关于中国利率水平过高的说法,易纲用这样的比喻回应。
随着1月人民币贷款出现罕见的“井喷”式增长,市场预期降息必要性已经下降。易纲表示,中国降息空间有限,将跟随全球央行的统一动作。
易纲认为,目前中国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为5.31%,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2.25%,而美国存款利率是2%左右,美国住房贷款利率大约是5.33%,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现在大约比美国略低,对同一类型的利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除了日本是零利率外,中国的利率并不高。”
他说,零利率或准零利率政策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1992年2月之后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虽然之后经济有所复苏,不过零利率大大降低了借贷成本,投资者大量借入日元,然后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投资海外,虽然增加了海外日元市场投资,但实际上严重削弱了对日本国内消费的宽松效应,对商业银行和央行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收紧的。
易纲说,实行零利率或准零利率政策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均在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不支持零利率政策;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少、收费少、业务结构有待优化,利率太低银行无法生存。
他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健康,货币政策应重点确保国内金融市场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危机发生前,中国流动性有一些过剩。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的流动性有所下降。通过长达一年的调节,易纲认为,流动性水平目前已下降到充裕状态。
货币政策工具能应对通缩
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易纲说,受包括原油等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以及外需下降造成总需求下降影响,近期“我国价格向下的压力是非常明显的”,不过他也表示,我国目前与典型的通缩还有很大差别。
典型的通货紧缩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两个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以及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一个伴随”是指伴随经济衰退,即GDP负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物价在未来个别月份可能在翘尾因素影响下出现负增长,但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经济今年也有望实现8%的增速,因此后两个条件与典型的通缩还相差很远。
易纲进一步表示,央行近期强调防通缩,主要是为了防止物价进一步下行,防止物价负增长的幅度过大。
易纲说:“我们有充分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通缩。”他指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基本上是通畅的,信贷连续数月高增就是一个体现,预计2月份信贷仍然会高增。而随着金融市场建设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的不断完善,货币传导机制将更加畅通。
降息空间不大不是不降息
虽然零利率并非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易纲表示,我国目前利率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相对比较主动的水平,“降息空间不是很大,并不是说不降息,因为将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还具有不确定性。”易纲表示,货币政策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也会考虑全球因素,以加强与各国央行的协调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易纲表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长期来看,预计人民币在世界货币格局中应该是一个上升的货币。
对于外汇储备是否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易纲表示要以我国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决策,保证外储投资的安全和适当的收益。
据《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