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机构排队向政府要钱的景象如今要颠倒过来了。美国媒体11日报道,随着政府为提供救援资金附加更多条件,数家银行因不堪压力,纷纷打算尽快退钱“赎身”。
高盛、富国都想快“赎身”
美国金融机构近来发现,只要接受政府救援资金,就得接受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推迟没收抵押房产、调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限制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停止股东分红、辞退外籍雇员……
总部位于纽约的Signature银行10日说,由于经济刺激计划增加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限制条款,银行已通知财政部有意退还它3个月前获得的1200万美元救援资金。
不仅Signature银行不满救援资金附加条件。《纽约时报》报道,多家银行日前表明退钱意向,其中既有TCF金融公司、伊比利亚银行等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也包括高盛公司、富国银行等银行业巨头。
这些银行声称打算尽快退还救援资金,或在监管机构完善还款程序后立即退钱。
约翰逊银行等原本打算申请救援资金的银行则因一系列附加条件打起退堂鼓。银行管理层解释,他们拒绝政府救援的原因之一是,不愿为此牺牲银行的社区角色,比如在想为动物园或剧场提供资金支持时有劲使不出。
最怕国会、政府随时加条件
最让金融机构忧虑的是,国会和政府可随时随地为救援资金增添附加条件。
一些银行高管和经济分析师告诉《纽约时报》记者,政府不久前要求所有接受救援资金的金融机构为房奴下调抵押贷款利率并延缓没收抵押房产,这让金融机构尤其难以承受。
为减轻金融机构负担,财政部承诺向参与房奴救助计划的贷款中介机构和放贷机构提供“补贴”。
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分析师道格拉斯·埃利奥特对此评论说,“当政者推行这项政策,意在使银行业和房主实现双赢……但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些业已不堪一击的银行会因调整贷款利率损失更多资金。
埃利奥特说,参与金融救援计划的许多银行眼下处境类似上世纪90年代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当时,“两房”既要确保股东收益,又得完成增加房屋拥有率的公共指标,因此举债购买了数以十亿计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随着楼市泡沫破裂、房屋价格跳水,“两房”去年濒临破产,随后遭政府接管。
过去数月间,这两家机构在政府要求下花费数以十亿计美元购买找不到买主的抵押贷款,以及为众多房奴再融资。
卜晓明(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