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钟柯轩 姚敏佳
曾有经济专家形象地表示,物流产业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日趋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产业。具有多年企业研究经验的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变迁,专门联合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多位老师,展开了浙江物流产业未来发展思路的探讨。
科技发展,
4个人干1小时的活2分钟解决
据海事大学老师介绍,由于过去物流企业准入门槛低,小物流公司可以通过简单的运输工具和人员配备,从事物流运送业务,造成物流市场品杂质乱。初步统计,全国物流公司起码有70万家,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没有完善企业流程、货运零散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进入激烈的价格竞争,不少不得不倒闭。
其实,中小物流企业有活力,适应能力强,通过整合发展进入物流网络体系,走技术化、集约化才是正确之路。过去绝大部分物流企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低层次发展阶段,即使实现了信息化操作的企业,应用的物流软件也是各自为阵,无法对接,优势没有真正发挥。比如浙江长运物流,之前该公司配送的饮料,每天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张单子,需要三四个录入员录入一个小时。使用标准化软件与上游物流企业实现共享后,不管多少单子,通过互联网两分钟就可以导入,大大节省了运营成本。将来物流链实现全行业标准化,企业的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另一类企业就像传化集团一样,凭借着强大的物流基地优势,依托大型公路运输枢纽,以信息化为核心,吸引了420多家物流企业,整合了近40万辆社会车源从事短途配送等业务,有效整合物流产业链的各项服务资源,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平台价值。今日,它更将触角伸到了四川成都,率先抢占四川物流商机,占据了整个西部物流的枢纽。金融危机对于物流企业,尤其是传化物流这样的公共性平台企业,与其说是危机倒不如说是机遇。
金融危机,让物流成本降了很多
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在最后时刻跻身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中,让我们看到了物流企业展露光辉的前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外贸企业订单锐减,随后国际货代企业的业务量显著下降,接下来是港口和航运业的业务量下降。这种变化经过供应链逐步向上游行业传导,依次影响钢铁、纺织、能源等行业,导致从事相关行业物流服务的企业业务量也开始下降。
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效应一:降低投资者预期,挤掉航运业市场泡沫。
近几年来,航运业迎来了一轮空前的大发展,在浙江沿海、长江沿线,船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甚至有投资者先接下造船订单,才开始造船台。航运业过长的繁荣期一步步抬高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市场上大量增加的新订单和交船期的不断推延不仅对国际运输市场造成巨大压力,造船厂和船东承担的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加。大量的投机性订单,掩盖了真正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正如一盆冷水,对航运业的过度扩张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航运业实现“软着陆”,挤掉市场泡沫,有利于航运业蓄势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效应二: 燃油物料价格齐跌,航运成本大幅降低。
燃油成本在航运企业运营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相当大,去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创下新高,对航运公司的正常运营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今年,随着航运公司燃料油采购成本的大幅降低,其成本压力将大大减轻,从而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铁矿石等初级生产原料的价格大幅下跌,船舶配件、油漆涂料等物料价格也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也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