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元 辛成 本报记者 娄炜栋
本报讯 高大的身材,帅气的长相,杭州江干区法院预备审判庭副庭长朱学军在庭上以提问犀利著称,堪称铁面法官。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院里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和事佬”。一些民事案子虽然已经起诉了,但只要他能调解的尽量苦口婆心调解,很多来打官司的人私底下称其为“温柔中年男”。“和事佬”做出名了,昨日,江干区人民法院索性成立了一个朱学军调解工作室。据说,这还是杭州第一个以法官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一张暖色调的办公桌、造型独特的“T型”桌、几株绿色植物,这就是新开张的朱学军调解工作室的布置。为什么是“T型”桌,朱学军说,双方坐在T字两边,中间的桌子宽度刚好“一臂距离”,最终希望来这里调解的双方能握手言和。
揭牌第一天,工作室就处理了一个纠纷投诉:江干区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借了360万元,由于到期仍还不了款,加上违约金和利息总共476万元,债主告上了法庭,这让这家小公司急得焦头烂额,资金根本无法周转。朱学军觉得这件事商量的余地很大。
在调解过程中,朱学军来了个“背靠背”聊天,轮流地与被告、原告谈话,“大家都让一步,毕竟你们这样的借款不能见光的。”朱学军软硬兼施,最后让债主同意被告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个月先还76万,后两个月分别还200万,延迟了还款期限。
最后,原告和被告握手言和,调解室第一笔“生意”顺利做了下来。
朱学军,这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是很多人不敢相信的。朱学军说,为了拉近和当事人的距离,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环境,他经常会伪装成当事人的“老乡”,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种善意的谎言”。
被告老张是上海人,他在杭州的一家饲料公司买了几吨饲料,拿回家一看发现很多饲料质量不过关。他拖欠了一段时间没有付钱,居然被这家公司告上了法院,这让他很气愤,“侬杭州人欺负阿拉上海人”。他气冲冲地来到江干区法院,一进门看见卖给他饲料的老板刚想开骂,没想到站在一旁的朱学军用上海话和他打了个招呼,还热情地向他介绍,“我老家在上海,上大学来了杭州,就没回去。”经过这一来一往的对话,老张被朱学军的真诚打动了,他主动付了拖欠的费用。“算了,大家都是上海人,没啥好计较的。”一场纠纷就被几句方言轻松化解了。
朱学军不仅精通上海话,还会绍兴话、宁波话,甚至是一些北方方言,“我也没有特地去学,只是好像天生对语言有天赋,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