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利
浪莎集团开年一个多月已经招了近3000人,还缺口2000多人;青年汽车集团今年在金华的厂房面积要翻番;三鼎集团要投资26亿元上大项目;万里扬集团要把未来三四年的投资集中在今年做掉……遭遇国际金融风暴,国内大多企业都“现金为王”,紧缩战线,但记者在金华市采访时,却连续听到多家金华企业拼命扩大产能、投资新项目的消息。
金华市经济委员会综合调研处处长黄步兴告诉记者,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金华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虽然有1/3处于亏损状态,但仍有1/3企业利润增幅达30%以上。尤其是汽车产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8%,青年集团销售增长39%,今飞集团增长19%,众泰集团增长75%;万里扬、康迪、绿源等企业应交税金增幅达到30~110%。
订单来不及做
“我们现在都不敢出门跑业务。我每天泡在车间里,求着车间主任给我多造几台货。”万里扬集团业务员小张这样告诉记者,她身边两位同事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记者在万里扬厂门口截住小张时,她刚好下班,回家路上仍在不停地接手机,都是要货的汽车厂家采购员打来的。她不停地在电话里解释:“我这几天每天只能要到30台,今天30台已经发出了。我已经跟车间主任打过招呼了,过两天一定发40~50台。1天要60台?那就不能保证了。”小张告诉记者:“他们(汽车生产厂家)每天都要知道我准确的发货数字。我发几台变速器,他们就只能造几台车。”据说,有十几个汽车生产厂家的采购员就住在万里扬,每天等着、催着要货。“过年以来,老板也一天好几趟跑车间。往年总要到3月份,旺季才慢慢到来。今年过完年一开工直接进入旺季,而且从来没见过今年这么旺。规模小的、以前没有合作的企业,现在拿现金来都提不到货。”小张的嗓子都快喊哑了。
据悉,万里扬以前是生产变速器齿轮的,渐渐发展到做农用自卸车、卡车、轿车等的变速器。汽车下乡政策一出台,汽车生产厂家闻风而动,变速器成了抢手货。对于这样的机遇,万里扬董事长黄河清笑着说:“这只是运气。”
当然,机遇只给准备好的人,作为国内变速器生产中的隐形冠军,记者两年前曾采访过黄河清。当时的万里扬基本上只生产农用车、商用车变速器,正准备向重型卡车、轿车市场进军,当时黄河清的说法是“列入五年计划”。两年不到,他已经提前实现这一“计划”,正好赶上了汽车下乡的“春天”。
浪莎集团三期厂房门口,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十分引人注目:“奋战50天,力争全面完成春季生产任务。”过年开工才一个多月,浪莎已经招了近3000名纺织女工,“还缺口2000多人。只要是女人,有初中文化,我都要。女工有家属,我也愿意招来做纺织男工。”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着急地说。
采访时,翁荣弟刚好接到海关打来的电话,他向意大利进口1000台织袜机批下来了。“一个半月后机器就到了。一台织袜机至少要2名工人,一台无缝内衣针织机需要4名工人,虽然已经招了近3000人,还缺口2800多人。培训一个熟练工人至少要三个月……”
青年汽车集团去年比前年产量增长90%,今年比去年还将翻番,目前所有生产线也已开足马力,“南美那边有800台汽车的订单,上次他们拿来了当地银行的担保,我们都不接这个单子,一定要他们国家财政部门担保才接。今年我们生产很紧张……”青年董事长庞青年告诉记者。
也曾遭遇困境
华鼎锦纶的生产原料是石油提炼产品,原材料受石油价格影响波动很大。去年,眼看着石油价格一路冲高至每桶140~150美元,董事长丁志民也曾心急如焚。怕石油还会继续上涨,他也在高位囤了一些原材料。没想到,金融危机蔓延,油价又应声而落,跌至最低时每桶30美元。华鼎所需的原材料,从高位时的每吨2.5万元,下跌至每吨1.35万元。“1万吨就亏1个多亿!”丁志民心痛地说。
好在三鼎一向专注于本行业,资金积累十分充足。油价一路下跌,他们就像炒股的人一样,一路“补仓”,拉平原材料价格成本,并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抢占市场。“我们全国产量排第三,去年产能是5万吨。排第二的那家企业产能7万吨,只有20多个品种;我们有100多个品种,其中40多种是去年新研发的。”最终,靠着产品差别化、附加值提高,损失被控制在两三千万元。
浪莎集团翁荣弟,则在2006年就迎来了最困难的时刻:物价上涨,工人工资上涨很快,成本压力骤显。翁荣弟把应对的经验总结为“产品线调整,产业升级,加强研发做更好的产品”。在浪莎集团三期,五年前就规划好的“花园式工厂”,有几十亩土地原来规划为“高尔夫练习场”的,荒芜至今。不过,今年这块地给他带来了新机遇。由于政府土地政策调整,允许提高容积率,“什么高尔夫球场,全造厂房!”翁荣弟拍板:原先厂房都是2层楼,这下要盖6层楼,“正好可以满足现下的扩展需要”。
外贸难做,扩大做
“外贸难做”,几乎是浙江所有外贸企业在金融风暴下面临的共同困境。但记者采访的这几家企业,却正雄心勃勃大打外贸市场。
在青年汽车集团,记者巧遇德国人史瑞夫(SCHRIEFER ALOIS)先生。史瑞夫15年前来到亚洲,是德国尼奥普兰的亚洲区总监,负责在中国找厂家生产欧洲标准客车,把尼奥普兰的技术、大客车卖到中国。这一次,史瑞夫却是出任青年汽车的海外销售总监,负责把青年汽车卖回欧洲“娘家”乃至全世界。
去年,青年汽车出口500台大客车,今年,庞青年的目标是2000台。“国外遭遇经济危机,政府拉动内需会更新公交车,老百姓出门更多坐公交车,我们物美价廉,经济危机对我们来说是机遇。”庞青年笑得很开心。
前几年,浪莎产品的出口比例只有10~20%,前年增加到30%,去年金融危机,出口比重却上升到了40%。“有些外贸小企业支撑不住关门了,或者不能获得国外客户的信任,订单就跑到我们这样有品牌有信誉的企业来了。”翁荣弟这样分析着。浪莎这几年坚持走高端路线、开发新产品,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进口高端织机,机械本身价格下降了30%,欧元汇率又从去年的10元多,下降到现在的8.6元左右,也降了20%。虽然外贸利润薄,但我们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便是以前几乎只做内贸的万里扬,也在去年年底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开始开拓美国、越南市场,“国外市场上得很快”,海外事业部副部长程先生说。
抓住机会抄底
万里扬已经在筹备上市,本来打算等在资本市场筹到钱以后,再大举投资,很多项目本来预计要放在未来三四年。看到眼下的机会,黄河清决定这两年把所有的钱都投下去,预计投资5个亿扩大生产线,“去年以来已经投了1个多亿”。当然,前提是有钱,“我不支持举债投资,负债率要在40%以下才是安全的。”
庞青年告诉记者,今年,青年集团在金华的厂房面积将翻倍,结顶的新厂房将达到50万平方米;明年还将新增30万平方米。“去年以来,土地、原材料价格都降低很多,国家又鼓励投资,正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庞青年说。
不久前,青年集团在北京召开近800人参加的汽车销售商大会,庞青年宣布,要将原先售价200万元的车直接降价到90万元,抢占国内客车市场。“去年我们客车产量是2500台,今年要超过6000台,产能会很紧张。”
翁荣弟也没闲着,“金融风暴让进口机械成本下降了30%,今年我们厂房投入5000万元,引进设备3亿多元,产能将增加30%以上。”
“我们本来准备投资26亿元上一个新项目,已经准备了两年。去年以来我们看到投资成本降低了很多,紧急上马,三年内一定要完成投资。我测算了一下,由于建筑、设备成本下降,人才充裕,至少比前年投资省下4亿元。”三鼎集团董事长丁志民告诉记者。
不懂的就不做
这四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专注,保证资金安全。
“我们老板从来不做乱七八糟的投资,不拿公司的钱炒股票、做期货,更不赌博。”三鼎集团下属的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骏告诉记者。
翁荣弟的浪莎集团,也是从成立之日起就专注于纺织行业,“主业突出,不乱投资”是他总结战胜危机的良方。
万里扬董事长黄河清,在投资方面更是十分谨慎。去年,全省各地纷纷争抢小额贷款公司名额,作为金华市万丰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黄河清却头脑冷静:“公司还没开张。这个行业我不懂,我要看一段时间,看人家做得怎么样再作决定。”
但是,谨慎不等于不投资。在各自熟悉的行业,这些老板们都长袖善舞。
三鼎是全球最大的织带“航母”,但早在2004年,三鼎集团就投资成立了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织带的上游产品——锦纶。眼下,投资26亿元的锦纶新项目又要上马。“全国有1万多家织带厂,织带用得着的锦纶,却只有1000多家生产厂。我们自己生产锦纶,除了供给织带厂,还可用于服装面料等。”三鼎董事长丁志民对这项投资充满信心。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三鼎集团更有绝招:每个经销商要付给企业押金300万~500万元,企业给经销商付利息。企业虽然多支出了利息成本,经销商与企业风险共担,很少出现坏账。
无论是翁荣弟从袜子到无缝内衣,还是黄河清从变速器齿轮到变速箱生产,或者是庞青年从青年大客车到莲花轿车,都是在同一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内的延伸、拓展,都是为了给自己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