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开始,杭州市面向长三角等地发放了4000万元旅游券,3月22日起,又向台湾同胞发放450万元旅游券。
一张旅游券,就是一张请柬,一份承诺。杭州拉动内需,提振经济,西湖,无疑是一张闪亮的金名片,无论杭州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容不得金名片上有半点瑕疵或尘埃。
本报今天推出“金名片,成色差几许”系列评论,同时欢迎读者在钱江晚报网络版“焦点热议”留言,或发送电子邮件到qbpl@zjnews.com.cn。
西子三月美景天,却被一群打人的野导,搅乱了一池碧水。
和野导打过交道的杭州市民估计不多,撞上野导的流星拳、奔雷脚的机率则更低。但野导仍让我们切齿痛恨,因为他给我们最钟爱、最引以为豪的西湖抹了黑。就像一个家庭主妇,捧出一道精心烹制的拿手好菜,满心希望客人大大夸奖一番,不料却有人指着菜告诉她:喏,里面有个苍蝇。这时候,你当然恨不得把这只可恶的虫子挑出来,甩到地上,再狠狠地踩上几脚。
眼下,一场大规模的整治野导行动已经拉开序幕。暂时来看,这只绕着西湖嗡嗡转的苍蝇是不见了,飞走了,但他转个一圈后还会不会飞回来,谁也打不了保票。因为,大规模的整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公共力量的“透支”,“透支”过度总要还回去的。风暴虽猛,也有结束的一天。到时候,西湖那么大,瞅个空吃两口的空间总还是有的。
从生存环境看,野导和黄牛很像。都见不得光,却总能滋润地活着。春运时,我们一边在肚里问候着黄牛的八辈子祖宗,一边还不是乖乖地掏钱买他的高价票?同样,我们也都知道找了野导可能被斩得血淋淋,但很多时候,却还是心甘情愿地钻进他们的套。
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旅游,就意味着一脚踏进一个陌生的地方。古人早有话,在家百日好,出门万事难。人在异乡,无依无靠,衣食住行,都要自己摸索着解决。当你和朋友在轻松地讨论晚餐是去钱塘江边吃江鲜还是九堡吃农家菜时,外地游客说不定正在为找不着饭店填饱肚子发愁;当你一脚油门就从城市的东头窜到西头时,外地游客也许正在为找到去湖滨的路大兜圈子。这时候,当有人热情地迎上来,告诉你只要花一点点导游费就能帮你全部搞定时,你会不会心动?
网上就有人坦承,这种情况下,他会去找野导,只要不挨上“大刀”,就当花钱买方便。这种想法没什么好指责的——你要指责春运时买了“黄牛”票的人就是纵容黄牛,那么请你去排队买张票试试。至于有人说为何不找正规导游,那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谁来只为你几个人服务啊,况且,西湖边也没挂着牌的导游站着等你。
需求产生市场。西湖已迎来散客时代,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一家人自驾车,或三两好友背包出游,纷纷涌进杭州。他们徜徉在西湖边,尽情享受着跟团出游无法收获的自在。表面上看,野导是适时而生。他们为这些被正规旅行社“遗忘”的散客提供服务,得到一些回报,很正常。但野导的恶劣之处在于,借导之名,行“斩”之实,抓住外地游客的需求,一步步地请君入瓮。这种欺诈的行径再加上出言不逊和老拳飞舞,演绎出一个畸型的行业,成了长在西湖上的一颗“毒瘤”。
除了管理上须“加力”外,我们还得思考一下:面对日益庞大的散客市场,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应该再做些什么?有人说在西湖边随处都可以看到野导——瞧瞧,这是多么庞大的“服务”网络啊。野导招招手,车子就过来了——瞧瞧,这又是多么“人性化”和快捷。野导能做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我倒建议一些官员不妨跟着外地游客去跑几天,看看他们进杭州后,会碰到什么困难。肚子饿了,能马上找到最近的和最对自己胃口的餐馆吗?在景区游玩,会不会找不到路或者打不着车?想买龙井茶时,谁来帮他们甄别真伪?这些细节都解决了,野导想不“下课”都难——灵隐推出一个自动导游机,不就让一片的野导失了业?
对野导,当然要狠狠打。可是光打还不够,打完了地还荒着,早晚又得长草。你不填上这片服务上的“空地”,让我进了景区两眼一抹黑,你说,不找野导,我找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