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本报发出征集令,征集对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那些孩子的寄语,这些天,许多读者响应,一时间,我们的邮箱里塞满了深情的话语。而曾经到过震区的几名本报记者也有感而作。
今天,我们刊发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话,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寄语,反正,都是我们的思念……
祭奠如花的笑靥,祭奠罹难的生灵,祭奠废墟上不倒的断壁残垣……
逝者离我们远去,或许还未走远;天堂并不遥远,或许亲人正在回眸。我衷心地为你们祈祷:愿生者坚强,愿逝者安息。
——裘志伟(本报记者,2008年5月19日抵达震区,曾在绵阳、青川、平武、绵竹等地采访)
人群中,你的面孔天使般显现,
湿漉漉的枝条上,
许多花瓣。
——王颖(本报记者,2008年5月19日抵达震区,曾在绵竹、北川等地采访)
我见过你的作业本,每一页都打了优;
我见过你的同学,他们像你一样可爱;
我见过你的老师,她说你是个好孩子;
我见过你的母亲,她说她会坚强活下去。
——杨晓轩(本报记者,2008年5月19日抵达震区,曾在绵阳、青川、平武等地采访)
小学变成一堆两千平米大废墟,
满目创痍的校园,
已经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童话,
姐姐向左走,向着天堂走,
只留下弟弟稚嫩的肩挑起“孝”字,
一直向右走。
——杨晓政(本报记者,2008年5月17日到达震区,曾在都江堰、江油、北川等地采访)
我见到你们的书包,静静失落在校园。但愿现在的你们依然无忧无虑,你们天使般的笑脸,一直刻在我心里。
——王蕊(本报记者,2008年5月19日到达震区,曾在绵阳、绵竹、青川等地采访)
你们在天堂还好吗?天堂里没有地震,天堂里你们都是天使。
托个梦给流泪伤心的父母吧。告诉他们,早点生个弟弟或妹妹,他和她就是我。
——王磊(本报记者,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底走遍了青川全县)
你走了之后,大家都很想念活泼可爱的你;你走了以后,家乡又盖起了新房子;你走了以后,同学们又可以和以前一样去学校上课了,来的还是省城的老师……
我知道,即使你远在天堂,这些,你都看到了。只是,希望你在那一头,依旧过得快乐。
——刘火昆(本报记者,2008年5月15日—24日在绵竹汉旺镇采访)
一年,三年,十年,
永远,我们在一起。
——袁敏(《江南》杂志主编)
永不放弃希望!
——傅佩荣(台湾地区著名学者)
你们无辜地来,无辜地去;
你们的轻让世界铭记责任的重。
——潘维(浙江知名诗人)
你曾与死神不屈抗争,
只为一个信念:活着!
——茹含懿(浙江浙能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我来过;我很乖。
——不留名读者
孩子,你给所有中国人上了最具启示性的“最后一课”。
——刘玲芳(浙江师范大学)
泥土下,掩埋的是一场巨大的青春。
——袁梦(学生)
别了,天使;
别了,天使。
梦里的歌声,
依然守在花下哭泣,
那是长青藤。
我见你稚嫩的身躯,
在废墟摇曳,
我又看见你的纯洁,
啊!那是灵魂的不弃。
请不要痛苦,
别了,天使;别了,天使……
——孙建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大四学生)
我们不哭,因为我们身上有着和你们一样的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哭,因为你们从未离去,只是在另一个天堂守着对生命的执著;我们不哭,我们将继续走下去,因为你们始终和我们同行,从未离去。
——沈丹(浙江工商大学学生)
灾难夺走了你们的生命,而时间夺不走我们对你们的思念。
——朱欧成(浙江工商大学学生)
纤细的枝干,
托起水灵的花朵,
努力、积极、乐观,
等待绽放。
然而命运却使你们过早地凋谢,枯萎。
孩子们,你们随同落叶一起融入黄土地下。
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杨晨(学生)
这里埋葬的是在大地震中永远再也看不见阳光的孩子们,还有他们未曾完成的梦想。
——郑琳君(学生)
仰望天空,
隐藏于
眼眸中的悲伤,
深深映于苍穹。
花开安寂,
花落亦安寂。
好孩子,睡吧。
——董烨彬(学生)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我知道你的梦想。
对我来说你仍是活着的生命,
让我牵挂一生的热度。
——徐庆帆(义乌小商品市场)
你是霞光,
落于大地之上;
你是星光,
落于旷野之上;
你是四月的山风,
回荡在山川之上。
——王岳浙(杭州孩儿巷)
香未放,
花已谢,
不见笑靥,
惟余泪流;
不消说,
不消说,
但求天堂,
永无悲伤。
——楼昶(学生)
本该五彩斑斓闪着华光的童年啊,从此被定格在一个永恒的时刻上。你的梦啊,一步步艰难地筑出雏形,却在那一瞬间轻易地被碾碎了。但我相信,你们天真无邪的笑声,可以飞越苍穹,布满另一个世界的天空。
——冯梦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