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人文·文化
3  4  
PDF 版
· 许江沪上“拯救”葵园
· 两部同题材电影开始“较劲”
· 法国人
蛮喜欢《赤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许江沪上“拯救”葵园
本报特派记者 裴建林 上海专电 陶玉其 摄
  上海美术馆外,粉红色的樱花正开得让人心碎。几步之遥,走进馆内,春天不见了,深秋却涌了上来:一楼的墙壁被一排排表情凝重的秋葵、老葵、残葵牢牢占据。许江,这位学者型艺术家,在这个春天把大把大把的“向日葵”从杭州带到了上海,开始了“拯救葵园之旅”。

  从昨日起至4月24日,《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这是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继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个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综合性展览,其近年来创作的300余件作品——包括油画、水彩、雕塑等形态——试图为都市人创造一个与其固有印象截然不同的“艺术葵园”。

  “像一只发怒的狮子”

  上海美术馆正门广场,两个庞然大物静卧地上,这件高5.5米、长10多米的巨型雕塑名为《汉葵》,由两个焊接而成的铜葵组成。面对这两个巨物,许多路人和参观者拿出了相机,也有好奇之人上前摸了摸“葵花子”上面的焊线。

  去年的上海国际双年展上,就在这个广场上,艺术家井士剑“开”来了一辆40多米长的旧火车,以表达火车、知青和一个时代的主题。而这一次,许江想用这两个体量巨大的“汉葵”来表达沧桑、强悍等意境。“汉葵”与“焊葵”同音,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像一只发怒的狮子”,这是许江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去年冬天做的,我花了好几十万,比老井的火车还贵。锻铜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要敲打多少片铜片啊,还要把它们焊接起来。”

  馆内,除了那些宏大的油画作品,还有一件内含“燎原”之意的作品。在一个宽1.8米,长12米的浅水池里,几百个由白蜡做成的葵散布其间,点燃,很是温馨。这件作品是许江在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构思出来的。有一天他看着烈日突然想起了校园里那些被太阳暴晒的向日葵,然后想到了静夜里的葵,最后想到点燃的葵。

  今年2月底,著名作家余华走进了许江位于滨江的工作室,当他看到蜂拥而至的向日葵时,这个1960年出生的中年人马上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并以瓜子为例发出感叹:“我们的向日葵,已经没有了强大的精神意义,只剰下渺小的食物价值。”而对年长余华5岁的许江说来,他想通过画向日葵来表达他自己,表达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和痛苦,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葵是不轻松的”

  许江是上海美术馆的常客,绝大多数时候,他是以艺委会主任或策展人之类的身份出现的,但这一次,他是绝对的主角。

  “为什么要画葵,而且是老态已现的秋葵?”在开幕仪式之前的记者见面会上,许江带着记者走过一幅幅油画,一一解释。

  2003年,在马尔马拉海的土耳其大平原上,许江见到了无边无际的葵园,他被震撼了。看着铜色的向日葵一望无际,随风起伏,许江仿佛看到了一团团被岁月凝固了的火焰。通过这些葵,他突然找到了对于童年、记忆、成长、历史、现实、时间、亲人、师长等诸多事物的看法。于是,葵开始进入了他的视野,后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出现了向日葵。

  而在昨天下午,站在《葵阵》、《葵墙》等巨幅油画前,面对众多或疑惑或不以为然或懵懵懂懂的“70后”、“80后”记者,背靠着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秋葵”、“老葵”、“残葵”,许江说,“它们就像我们这代人,曾经荒芜过,却又肩负起了责任的重担;在我们的心里,有些东西正在死去,有些东西仍在重生。”

  “从葵尤其是秋葵的身上,我看到了万物的短暂、四季的更替、世道的无情、大地的包容、命运的轮回等元素。”说到这里的时候,许江举了举拳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0 许江沪上“拯救”葵园 本报特派记者 裴建林 上海专电 陶玉其 摄 2009-4-4 钱江晚报a00102009-04-0400025;48257178002CE1754825758D004466BE[B1-屠晨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