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浙江新闻·独立调查
3  4  
PDF 版
· 日出回家 日落离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瓯海横坑村断电10年,水电站、电力局、区经贸局都知道,
多次协商还是空,村民们只好自谋“出路”——

日出回家 日落离家
  夜幕降临,距全球闻名的中国民营经济膏腴之地温州市20多公里的横坑自然村,村民王听文点起了一支蜡烛,简单地吃了饭,洗了把脸就进了被窝。因为村里没有电,不能看电视,更加无法用电脑。他的生活基本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10年。

  自从10年前,温州瓯海区瞿溪镇横坑自然村自建的小水电停止发电后,这里的夜晚就再也没有光明。10年间,因为没电,村子原先规划的农家乐成了泡影;许多村民无法忍受生活的不便陆续搬到山下花钱租房;由于田地都在山上,村民每天都得花数小时往返于山上山下,苦不堪言……

  “没电的日子要到什么时候啊?”仍苦守在村里的村民发出无奈的疑问。

  背着发电机上山采石

  横坑自然村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横坑山山顶。开车沿山路上去,大约15分钟,行程约6公里。

  接近山顶,房子多了起来。这些房子基本为木质结构,不少的墙壁已破损,看上去已多年无人居住。房子前的空地上歪着电线杆,电线已锈迹斑斑。在山路上,我们遇到背着发电机上山的村民潘锡志。他说,他要到山上采石,用钻孔机,因为山上没电,所以只能自带发电机上山。“现在使用一天发电机的成本,相当于一个月的工业电费用。”

  在村民黄涛父母的家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机,没有冰箱……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只手电筒,孤零零地挂在墙上。房子里的电线已残断,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灶台上有一个瓶子,里面插着一支蜡烛。

  黄涛说,10多年前,村里还是能断断续续来电的,后来干脆没了电,有些人家孩子要读书,没办法,只好搬到山下去了。原先村里有80多户人家,现在坚守的只有几户人家了,而且大多是老人。

  住到山下的村民,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山上的承包田,他们不得不天天一早上山干活,到了天黑后再下山。

  想吃肉得爬一小时山路

  傍晚时分,村里炊烟升起,黄涛的母亲在灶台上点起蜡烛,开始做饭。“蔬菜是山上种的,肉、鱼都是我们从山下背上来的。”黄涛说:“我是骑摩托车上来的,可以帮忙带点东西。肉啊鱼的不能久放,临时想吃得临时去买,如果我不在,我父母只能走着到山下背东西,唉,他们这么大年纪了,有时候真是心疼啊!”黄涛父亲算走得快的,上山还要走1个多小时。

  在黄涛的记忆里,10多年前,村里断断续续还是会来电的,那时,他家不仅有电灯,还有电话、电视机,现在只剩下积满灰尘的灯泡、一个电话机挂板。黄涛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几年前就搬到了山下租房住。

  房租成了下山村民一大负担

  天色暗下来后,在山上种田的农民纷纷结伴下山。吴爱德今年40岁,因为腿部有残疾,撑着拐杖走下山。

  吴爱德说,他在山上有房子,还有五六亩田,因为村里没有电,他不得不搬往山下,每月要交200元的房租,这对于许多村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种田赚的钱除了交房租,用于生活的很少了。”

  记者走进吴爱德的租房,约有40平方米,里面的设施非常简陋,老母亲和他住在一起。为了赚生活费,他一大早就得上山干农活了,如果刚好有上山的车经过,他还能顺道搭一程,但很多时候,他只能撑着拐杖走上山。“山上有房不能住,下山租房住,还得每天爬山去种田,这样的日子真是苦啊。家里要是有电就好了,最起码种田不用上山下山的。”

  因为没有电,村里多了七八个光棍。“搬到山下来,要交房租,除了种田,原先的养殖业也不能做了,没钱娶老婆的。”黄涛无奈地说。

  电没了,农家乐也成泡影

  据村民回忆,村里原先是靠水电站送电的,后来水越来越少,水电站发电便断断续续,时有时无。10年前一次洪水,把水电站的部分电力设施冲走了,从那时起村里就彻底没电了。大约是四五年前,一伙小偷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水电站里的发电机拆掉一点点偷走,从此,村里最后一点来电的希望也没有了。

  肇山村党支部书记陈道聪说,横坑自然村物产丰富,特别是竹笋,是村里的一大特产。而且,位于山上的横坑村生态环境非常好,村里已经咬牙修了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准备在村里搞农家乐。路修得很好,但是,电却没了,农家乐的理想成了泡影。“有这样优越的先天条件,如果不断电,村里应该早就富裕起来了。可现在,横坑村成了贫困村,而且基本荒芜。”

  电力局:多次协调但进程缓慢

  陈道聪说,村里多次向瓯海区经贸局瓯海三电办反映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到温州电力局咨询,工作人员说,横坑村的用电问题是一个农电体制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该地区属于小水电自供区,不属于温州电力局供电、改造范围。由于这个村附近的农电体制改革未能彻底进行,所以造成了这样情况。小村多年没电的情况他们也知道,而且他们也曾多次和瓯海区政府、瓯海区经贸局等部门协商过,力图解决小水电自供区的农电体制改革遗留问题,但进程缓慢。

  瓯海区经贸局:该桃园水电站负责

  记者随后来到瓯海区经贸局,该局能源科负责人李新旺说,横坑村的供电属于桃园水电站负责,水电站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维护、维修电网,但该水电站并没有投入维修维护的人力财力。

  桃园水电站:修电网需要上级拨款

  桃园水电站的负责人戴国龙对此说法表示很无奈。“上世纪70年代,横坑自然村的供电的确是由我们负责,但1986年横坑村自己建立了一个小水电站,我们就再没有介入了。当然,现在我们还是愿意帮忙将这个村的电路维修好,但是电网维修费用需要上百万元,我们电站没有这笔经费,需要上级拨款。”

  戴国龙还说,桃园水电站现在的发电量也有限,无力额外为横坑村供电,需要瓯海区三电办另外配给电。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何在这样一个城市里,还有地方没有电,而且一停就停了10多年,老百姓深受无电之苦。横坑自然村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有山有林有田有路,就是因为没有电,如同一个孩子被一个壮汉掐往了咽喉,再挣扎也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自然资源白白浪费,而村里一天比一天穷,一天比一天荒。

  多天来,记者为调查此事辗转多个部门,但最终的结果和村民们多年奔波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知道。不知道哪个部门可以管一下这个事,不知道村里什么时候能用上电,不知道每天上山下山的生活什么时候能结束……

  这几个部门,每个部门的答复都很冠冕堂皇,皮球踢得轻松自然,记者非常想问问他们:“你们是否想过,在那横坑山上,村民10年没电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为民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民生”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还需要相关部门来自觉践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浙江新闻·独立调查 A0007 日出回家 日落离家 2009-4-4 48257178002CE1754825758D0040DA39[B1-叶蕾];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19;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23;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24;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16;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20;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29;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28;钱江晚报a00072009-04-04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