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稀饭、两个馒头,拌点小菜,对一位尚未找到工作或靠打零工度日的民工来说,无疑算得上丰盛的早餐。今年正月初五以来,在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外的人行道上,每天清晨6点半许,千余名民工排着长队领取免费早餐。可就在4月4日,被称之为“六点半暖粥铺”的爱心粥摊(本报2月24日B16、3月7日A6曾做过报道),无奈地走到了最后一天。
当日早上6点多,记者来到义乌人力资源市场,经营这家爱心粥摊的志愿者们就已忙碌了起来,而等待领取早餐的队伍早早排到了数百米开外,在义乌经商的温州商人林如新是这个粥摊的发起人,此时的他,正沿着队伍向领餐者一一告别。
昨天,开了65天的义乌“爱心施粥摊”停办了。虽然用发起人林如新的话来说,“本打算只开半个月,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但是,亲手将自己建起来的施粥摊关闭,他多少有些不舍。
“明年,我还会来。”林如新说。
发完“最后早餐”,志愿者哭了
昨天清晨,义乌香山路人才市场门口冷清了很多。外来打工者们发现,那个熟悉的场景不见了——经过最后一天的忙碌,“爱心施粥摊”暂告停止。
没有多少人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他们很不容易的,天天起早,还要收拾东西。”来自河南的打工者刘志路说。在义乌的半个月时间里,他曾经吃到过三餐热腾腾的爱心粥,感受到了这个陌生城市的温暖。
前天早上6点多,“爱心施粥摊”发出了最后的1000碗稀饭,2000个馒头。“停办的事我早知道了。”志愿者陈青梅表示。自施粥摊开办以来,她每天凌晨起床,至今已坚持了两个多月,眼睛都熬红了。前天撤摊后,她与几个志愿者抱头哭了一场。“大家想一直坚持下去,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到来,4月4日早上,成了爱心粥摊提供给民工的最后早餐。”
“绿叶”是这群名叫“四季风”志愿者在网络QQ群上的群主,她和她老公“大树”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玩具生意,夫妻俩每天一早开着宝马车赶到粥铺。“绿叶”说,正月十二看到报纸,第二天就和老公一起来了,在这里连续洗了一星期碗。看到这些无家可归的务工者有口饭吃,心里就很开心。“绿叶”说,粥铺不开,等夏天到了,我们还要来送凉茶。楼流星是位聋哑人,义乌义亭人,父母双亡,生活困难,原先也是来喝粥的,后来成了粥铺的义工,为了能成为一名志愿者,他把头也理了,衣也换了,精神多了。
海归老板发馒头、富婆洗碗、聋哑人维持排队秩序,就是这样一个群体,让义乌“六点半暖粥铺”在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外走过65天。
发起人林如新说,其实不想走
昨天,记者采访到了施粥摊的发起人林如新。他告诉记者,对于施粥摊,他考虑了好几天,最终还是决定停办。“真的很舍不得!”
1月31日,施粥摊正式开始运作。当时,林如新给自己定下的期限是半个月。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人们对于施粥摊始终褒贬不一。两种声音,让林如心徘徊在“办”与“不办”的十字路口。
“施粥摊影响了附近一些小店的生意,有人为此威胁要下毒;也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一场作秀。但是,每当我看到民工兄弟感激的眼神,看到志愿者们的坚持,我就决定继续下去。”林如新表示,只要有机会,施粥摊还会开。“资金不成问题,愿意支持施粥摊的单位还有很多。明年,我还会回来。”
施粥摊为啥要关
在采访中,对于关闭施粥摊的原因,林如新屡屡欲言又止。
记者了解到,4月初,施粥摊曾受到义乌卫生部门的检查,结果是卫生条件存在隐患。“志愿者没有健康证,”林如新说,“这点我是理解的。毕竟天气热了,苍蝇蚊子多了,每天1000多人来吃,其中不少是露宿街头者、流浪汉、乞丐等,卫生条件难保障。
最后,林如新显得有点无奈,他说,尽管志愿者认真清洗每一件餐具,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地卫生部门曾非常诚恳地要求我们搞好卫生工作,防止意外。我们也觉得责任很大,不得不先暂时停掉,以免好心办坏事呀。
这位刚过半百的温州人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直言劳动强度比过去大了一倍以上,整个人也非常疲惫,但他说,这是值得付出的。
记者手记
爱心粥凉了,心头却一热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天好事也容易,但要在“风口浪尖”坚持65天,已经很不容易了,或许很多人都要说,前面别人威胁要下毒你都坚持下来了,一次小小卫生检查,林如新你为啥就顶不住了,是不是做秀完了,该放手了?
因为报道,我对林如新已接触过多次,凭良心说,他确实和许多好心人为了将爱心粥摊坚持下去,努力着。我们相信,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告别,当然疲惫过后的林如新和志愿者们也会调整好状态,把卫生等问题解决后,打工者肯定能重新喝上爱心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