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伟红 摄影:本报记者 董旭明
“据说,你们学校的操场是市区小学里面积最大的?”记者问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她笑了。
她说,大概是的。每天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设施都是充分利用的,学生的活动很丰富。
两招搞定考察目标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 俞国娣
俞国娣,非常资深的杭城小学女校长。昨天,记者问俞校长:你觉得今年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报名会很火爆吗?
俞校长的神情仍旧很轻松。她说,这几年家长越来越慎重和理性了,一般不会盲目跟风,而是开始真正重视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
俞校长讲话言简意赅,现场的家长们都听得心情激动。“家长去学校可以用两招,一是观察,二是访谈。观察孩子放学时脸上的表情,究竟是喜悦、疲惫、还是茫然?观察老师的工作态度,是否够专注、敬业。访谈的对象包括校长、老师、在校生和他们家长,比较他们的说法是否一致?由此,基本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本质。”
得知俞国娣的儿子去年参加中考,记者特别想知道她是如何面对中考压力的。“我还是尊重孩子。他自己去考察了有意报考的高中,最后自己填了志愿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
“你就真的这么放心,全部由他来决定?”记者追问。
“这种决定的能力是要从小培养的,我们家就是这样的。家长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嘴上说给孩子自主权,最后还是要听家长的,这是很失策的。孩子当然会有错误的决定,但是这样就会让他学会承受,这样他才能担当一些事情。”
“如果我们把教育家理解得浪漫一点,他是个诗人,他富有激情,善于表达,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激情,用煽情的语言表述出来。他还应该是个设计师,把未来描绘出来。也可以说得很前卫,校长是这所校园里行走的符号,校长穿的衣服,包括走路的节奏,说话的样子,一言一行都诠释着校长的追求,校长的理想。”
这段话是俞国娣在参加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现场演讲,语言很美,它描绘了一位教育者的理想,同样它也给家长带来了憧憬,因为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一所充满理想和信念的学校。
有好习惯更重要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校长 刘晋斌
我希望与家长分享自己坚持的教育观——“享受生活、创造未来”。小学教育关乎人一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孩子培育成懂享受、会享受、能创造、愿创造的人。而享受与创造的必备条件是知识、习惯、能力、兴趣、思维,以及人格与价值取向。
在这一系列必备要素中,我认为“习惯”无疑是最重要的。家长要多多留意,孩子在吃饭、作业、预复习功课时是否有习惯,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经。我儿子筷子用得特别好,我没有刻意去教,而是平时自己做好,儿子主动来模仿。有些父母老是抱怨自己孩子有爱看电视的习惯,那么家长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看电视。
好习惯不是用规则教育养成,而是要在生活中培养,在实践中培养,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并且在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时一定要有毅力。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本报实习生 吕玥 章咪佳
寄宿制也有缺失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 滕梅芳
滕梅芳,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高挑的身材,温和的脾气,非常年轻的脸庞,她是标准的“70后”。
“我的女儿今年也要准备读小学了。”滕梅芳说起自己的女儿,语音就更加轻柔了。台下的年轻爸妈们立刻就有了共鸣。
“不知道她准备把孩子送到哪所小学?”有位妈妈在小声地嘀咕。
“我想很有可能就是她自己的那所学校。”旁边有家长兴奋地猜测。
“我常常在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滕梅芳发问了。“我昨天晚上就专门写下了自己答案: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书籍,从来没有投入到一个令他废寝忘食的领域,从来没有对一项活动有较为深入的感受,从来没有对大自然产生过敬畏,没有对绚丽的人类文化产生过崇拜,那我想他就没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教育。”
一连串的排比句,座位上的家长们似乎记录的速度都有点跟不上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家长们的聆听,因为滕校长说的话都有理,但不深奥。
“我是学英语的,而且在中学当了8年的英语教师。我喜欢拿一些国外的童话来教女儿。比如中国民间喜欢用《狼来了》的故事教孩子要诚实,但是我觉得《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更可爱,他一说假话鼻子就会变长,孩子更喜欢他。”她这么一说,台下的家长们倒不少都有同感。
交流是幸福的。台上的滕梅芳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中涉及最敏感的两个问题,她也是直言不讳。
“我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的,家长一定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这么小,到寄宿学校好吗?”
台下一片寂静。
“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应该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老师、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滕梅芳说,寄宿学校当然也有优势。一能让孩子独立生活,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二能让孩子改善性格,爱集体、爱同伴;三能减少每天路途奔波的时间。
另一个家长最期待了解的问题是:一年级就学英语,好吗?
“如果有可以胜任的师资,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当然是越早学英语越好。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每周有五节英语课,最初以童谣、儿歌为主,只要是保证语音、语调一定百分百标准。”
记者随后在私底下问滕校长:会不会把女儿送到自己的学校?
她说女儿的体质有点弱,可能不适合住校,所以最想给她找个离家近的学校,每天早晨多睡10分钟也是好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后,她送给家长一句话:“回家,多问问你的孩子吧!”言下之意是,家长一定要善于倾听,学会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的智慧给淹没了。
本报记者 沈伟红
当前教育:大比例淘汰
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教学校长 张凯
现在很多家长都把送孩子进名牌大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在理论上肯定是错的,但在现实中却又十分风行。
我给大家几组数据,杭州今年毕业的初三学生总共有2.15万人,根据比例,必然有1.1万左右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1万左右的学生进入职高。此外,今年浙江省参加高考的学生数是35.5万,其中能考上二本及以上的学生大概是12万多人,14万进入专科或者三本——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大比例淘汰的体制。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学生在青少年初期就开始被划分层级,不断接受一次次的失败;而我们的家庭也因此幸福感大大减少,不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综合素质却不高。
我向各位家长提三大建议:一是理性思考,要思考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现状;看看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是否适合接受这种针对高考的教育。二要客观面对,针对目前这种精英选拔、大比例淘汰的教育体制,家长要客观面对孩子的成绩,多鼓励少指责,毕竟成绩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最后是要合理决策,选择真正适合孩子能力与个性发展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是合适的学校。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本报实习生 吕玥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