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刚满一年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是一位拥有丰富金融实践经验的实干派,低调,干练,雷厉风行,并拥有多次“救火经历”,曾被誉为“救火队长”。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来,两次成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让他又多了一个雅号:“谈判专家”。
历史专业出身
却成了金融专家
1969年1月,22岁的王岐山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普通的知青。上世纪70年代,他来到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其间,他还考入了西北大学就读历史系历史专业。
1979年,学历史出身的王岐山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的序幕,年轻的王岐山将目光投向国民经济发展的思考中,他与趣味相投的朋友研究经济问题,并开始撰写相关的理论文章。
1982年,王岐山调至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作为较早研究市场经济的年轻智囊,王岐山很快走向经济建设的前台——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等职。
在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期间,王岐山还兼任建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的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1998年,作为投资银行家的王岐山成功打消了投资机构的疑虑,重建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顺利地完成了中国移动香港上市的承销工作。
1998年到广东省担任常务副省长期间,王岐山又因为成功处理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国投破产事件以及红筹企业深南公司重组,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
从历史学者到金融专家,成功的“救火”经历让王岐山完成转型。北京“救火”
直面“非典”疫情
很少有人知道,担任北京代市长的不到一年时间里,王岐山轻了近十公斤。
当时的北京就如同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气球,“非典”疫情凶猛、民怨沸腾,任何一个不小心都有可能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王岐山的前任孟学农即是前车之鉴。
2003年4月,临危受命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王岐山就开始深入调查,迅速了解到了来自市场供应、医院、工商、社区和学校各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王岐山的一句“军中无戏言”和他那张坚毅的面孔一起,留在了国人的记忆深处。这种态度让人相信,在排除SARS病毒的同时,政府也在行政职能上和社会行为上进行着有效“排毒”。王岐山强调“不论情况多么紧急,科学态度都是第一位的”。
2003年6月24日,也就是王岐山到任的第65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
2004年2月,王岐山正式当选为北京市市长,他同时迎来了他人生同样也是中国最大的挑战:2008北京奥运,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据说,王岐山2004年在雅典接旗、舞旗之前,曾专门练了半天。走上全球亿万人注目的雅典奥运闭幕式高台时,王岐山说:“从此刻起,全世界关注奥运的目光,将聚焦在北京,聚焦在中国。正因为如此,北京可能成为‘问题最多的城市’。”
而作为“世界上面临问题最多的市长”,王岐山一直努力地解决问题,“为民、务实、廉洁”这六字履新宣言,他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扭转攻守局面
力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2008年3月,王岐山出任国务院分管宏观经济与金融的副总理。当年6月,他就率团访美,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主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在对话中就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能源规划、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有成果,也有分歧。
然而,有一个话题却成为美国媒体热烈报道的焦点,那就是王岐山在对话中批评美方任由美元贬值,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中国当然也是受害者。有评论指出,这是在类似的中美双方对话中,中国第一次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历年来,中美在经贸方面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中国一直处于守势。而在这次对话中,“美方攻、中方守”的局面正在扭转。
综观王岐山在美国的几次发言,虽然他多次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提出批评,但并没有咄咄逼人,而是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王岐山每次讲话都没有讲稿,他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完全没有官腔,他的机智幽默也令美国听众心悦诚服,掌声不断。
在金融危机不断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达成了40项成果。这次中美对话,王岐山和保尔森的握手,其分量不同以往,其意义亦不在于会谈成果本身。危机关头,经济上互补性极强的两个大国能够携手共克时艰,这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据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