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中国外交系统已工作40余年,熟稔党务和国务外交。
中美战略对话机制始于2005年8月,首次对话就是由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戴秉国和时任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领衔的。而在未来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与美国国务卿共同主持战略部分对话的中方代表,仍然是戴秉国这位“元老级”人物。
戴秉国:
中美战略对话“元老”
大山里走出的
土家族外交官
1941年3月,戴秉国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板溪区山沟里的一户土家族农民家庭。他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穷,但土家族一向崇尚文化教育,戴秉国幼年就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
家乡解放后,他转入正规学校就读,已有一定基础的他跳级读完了小学,继而考进了当时县里最好的学校——印江初级中学。毕业后,品学兼优的他又考上了离家150多公里远的松桃中学读高中。
凭借刻苦努力,1959年戴秉国考取了四川大学外语系。经过近五年的学习,临毕业前,戴秉国以优良的成绩被学校推荐参加外交学院研究生班的考试,成为被录取的50人中的一员。
1964年,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1965年,戴秉国被选调到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交火,双边关系急转直下。而戴秉国就是在珍宝岛冲突发生之后,远赴莫斯科出任中国驻苏大使馆随员。
1973年,戴秉国结束驻苏工作,返回外交部苏联东欧司继续担任科员,之后升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1989年,他奉命出任驻匈牙利大使,在当时东欧剧变的背景下,这仍然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
巧合的是,中国首任驻匈牙利大使正是戴秉国的岳父黄镇。黄镇是中国资深的外交家,曾任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长、中顾委常委等要职,享受副总理级待遇。戴秉国夫人黄浩是黄镇的二女儿,与戴秉国的性格类似,黄浩也非常低调。除了陪同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夫人出席少数慈善活动外,她在媒体上绝少露面。
参与战略对话
助力中国外交
1991年,50岁的戴秉国回国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之后,他再未驻外,一直在北京工作。1994年,他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钱其琛的副手。1995年他调任中联部副部长,两年后扶正。
2003年,戴秉国重回外交部,担任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2005年又兼任中央外办主任,进一步参与外交核心工作。
戴秉国闪耀登场“亮剑”,频现身影于闪光灯下而进入公众视野是在朝鲜核危机斡旋的“六方会谈”期间。众所周知,朝鲜核问题由来已久,牵扯到各方的战略利益,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当今世界,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并消除世界范围内的安全隐患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为了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在中国的努力下,中朝美韩俄日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六方会谈机制。紧接着,戴秉国便在朝美韩俄日之间频频展开穿梭外交,特别是在2004年曾两度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访问美国,并转交胡锦涛致布什信函。正是由于戴秉国锲而不舍、富有成果的斡旋,外电把中国为促成六方会谈,在朝、美、韩、日、俄之间展开的积极的外交活动评价为“一次成功的穿梭外交”。
戴秉国还先后领军参与中日战略对话、中美战略对话、中印边界谈判等许多重大外交活动。
过去五年间,中美关系保持了平稳发展,中日关系在经历冰期后实现回暖。这其中,战略对话作为常态沟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主导这些对话的戴秉国出力至多。
正正派派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
在许多正式场合,外交官是领受了特殊使命的使者而不是他自己个人,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推动历史和现实向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这个特殊的职业,表面上看来是流光溢彩、高雅清丽,可是,辛苦与责任甚至惊心动魄却是时时处处与之相伴而行的。戴秉国感言道:“搞外交,并不是就是整天碰杯呀、握手呀、西装革履呀。其实,这里面也有一种牺牲,也要克服很多困难,要舍弃一些个人的东西。我父母亲去世时,我都在国外。”
曾有贵州同乡前去拜访戴秉国,在他家客厅里,挂着一幅他手书的字:“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也正是他为人处事的风格。在镜头前的戴秉国,总是一副温文尔雅、平易随和的神态。
在外交部机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戴秉国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节目,从不迟到的他早到了一会儿,为了不影响别人工作,就在门外踱步等待。有人见状过来问:“戴部长何时到?”他就回答:“快了快了。”等到他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入场时,工作人员才弄清楚,这就是戴秉国本人。
据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上任后的首次出访,就来到了亚洲。中国,则是她此行的最后一站。启程之前,希拉里为新一届美国政府宣示了对华政策,她强调,美国将继续致力于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对亚洲地区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对全世界都十分重要。
希拉里:
放下分歧
“同舟共济”
亚洲之行开始之前,希拉里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同舟共济”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中国有句谚语,意指在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以和平方式才能共同过河,这则中国古谚语在今天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希拉里说。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中经济关系也更为密切。“我们相信美中两国可从对方的成功中受益,同时有助于对方的发展。”她说,美国认为,在共同关心的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与中国分享机会“符合我们的利益”。
此次访华,希拉里带着三大议题,分别是世界经济危机、气候变化与东北亚安全保障,希望与中国达成合作。整个访华过程,她低调处理了两国关系中敏感的人权问题。
希拉里在上任前,给人的印象是她在对华人权方面比较强硬。1995年她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到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时,在会上就计划生育政策、妇女地位等对中国进行了指责。后来在担任参议员时,也对中国展现了强硬的“鹰派作风”,多次批评中国人权问题。
她此番访华态度的变化在西方引起议论。美国《时代》杂志在一篇题为“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变软”的文章中认为,希拉里在北京多个场合释放出的信息表明,美国采取更加柔和的对华政策,她一再提及中美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时代》的文章说:“人权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产生摩擦的源泉。现在作为国务卿,希拉里努力避免这类挑衅性的话题左右中美关系。”
日本《东京新闻》评论说,上届美国政府把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确立了密切的美中关系,这是布什外交中不可多得的“正面遗产”。显然希拉里也认为,在现阶段就抛弃前政府的一些好的做法转而采取强硬态度是得不偿失的。
升级对话
更趋全面
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抛出的最诱人的招牌就是“变革”二字。作为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国务卿,希拉里倡导的同样是“变革外交”。
在就任国务卿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希拉里就曾经表示,“始于布什政府的美中战略对话已经扩展到经济对话,它是美中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并非两国关系的唯一方面”。希拉里强调:“美国需要同中国进行全面对话。”
她多次表示,要同财政部和其他部门一起,设计一个同中国在区域和国际问题上重要角色相符的更“复杂和全面的对话方式”。
在访华期间,希拉里带来了这一建议,中美随后就新的高层对话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原则性共识。紧接着,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访美期间,双方进一步讨论了这一对话机制的框架。最终,中美两国元首在G20峰会前的首次会晤上,正式宣布建立这一全新的对话机制。
中美战略对话从2005年至今,已举行了6次,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则于2006年启动,至今举行过5次。如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二者合一,成为一种“双轨”对话,将中美对话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倾听内心
追寻梦想
希拉里2月访华期间,将唯一一个电视专访的机会给了《杨澜访谈录》。接受完访问,她就匆匆踏上了回程之路,因为那天是希拉里的女儿切尔西·克林顿29岁的生日,她希望能够出现在女儿的生日宴会上。在这一点,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心情急迫。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切尔西给希拉里带来了很强烈的幸福感。希拉里很骄傲地说切尔西“综合了我和她父亲的优点”,“她性格很好,工作努力;她是个很好的朋友,也很有爱心”,说起女儿希拉里滔滔不绝,她由衷地说:“我作为母亲觉得很幸运。”
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希拉里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从第一夫人,到总统候选人,再到国务卿,她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面对挫折的态度足以令人敬佩。
在这次访华的过程中,希拉里也和一些中国女性进行了对话。她们中,有些人是十几年前认识的;有些人像切尔西一样年轻。对于那些有志向追求成功、希望扮演领袖角色却又担心失败的女性,希拉里建议她们“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希拉里说:“不管是青年男性还是女性,战胜恐惧、承担风险;不随波逐流、而去追求梦想,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对于“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方向”,希拉里也有自己的见解,她说:“每次有年轻人问我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方向,我总是说‘要充分认识和相信自己’。做那些充实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事,那样的话他们可能会经历变化,他们的人生道路可能会有曲折,但是我觉得追求自己觉得重要的事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据新华社、《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