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让他领略到
外交的魅力
到外交部以后,吴建民曾若干次在周恩来接待外宾的场合担任翻译工作。他还记得第一次给周恩来当翻译,是会见非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当时的周恩来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外宾还没有来,也许是为了让吴建民能够放松一些,周恩来主动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听吴建民回答说是南京人,周恩来说:“哎哟,又是江浙一带的人。”因为外交部里的干部祖籍在江浙一带的比较多,许多高水平的翻译也是那一带的人。
更让吴建民难忘、而且对后来吴建民接人待物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周恩来的平等待人的观念和态度。和周恩来在一起,这一点马上就能让人感受出来。外宾来的时候,周恩来要到门口去迎接,外宾走的时候,他又一直送到门口。这个门口不是会见厅的门口,而是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口。
……
如果说从毛泽东身上,吴建民看到了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从周恩来总理身上,吴建民则领略了外交的魅力。此时此刻,这个本来并不期望跨进外交领域的小伙子,开始对外交有了兴致,有了一定的认知了。但他此刻的更多努力,还限于当一个好翻译,真正领略外交的意义和内涵,则是在又过了若干年之后。
“小萝卜头”初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出现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听到雷鸣般的欢迎掌声,身为代表团成员的吴建民不禁热血沸腾。
对自谓外交领域“小萝卜头”、时年32岁的吴建民来说,初到联合国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味道。事实上,连联合国总部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此前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记得那是一座像火柴盒般的建筑。现在亲临纽约,他才意识到这个“火柴盒”是何等壮观。
安理会是联合国最重要和最具权威的机构。对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分量和地位,吴建民很快就有了切身体会。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各国外交官没一个不认得你,连警卫一见面都会向你敬礼。此外,在会议大楼里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有办公室。当时分给中国的办公室面积着实不小,临窗还可以俯瞰纽约的东河。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同样要得到常任理事国的认可。中国代表团11月中旬到达联合国,而秘书长吴丹的任期再有一个半月就将届满,各成员国对由谁来做继承人意见不一。几轮意向性表决后,人选集中在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和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瓦尔德海姆两人身上。当时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支持由亚非拉国家代表出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很清楚,如果中国固持这一态度,自己是不可能成功当选的。因此,他迫不及待地要和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接触。在一再约请下,中国常驻代表黄华同他见了面。
那是12月初的一天,又高又瘦的瓦尔德海姆一见到黄华,就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阁下,我的命运掌握在你手里!”他那异常谦逊的态度让一旁的吴建民印象深刻,只觉得傲慢的西欧人原来也有“低三下四”的时候。时间长了,他才意识到这是“五常”的分量在起作用;同时也感到在外交问题上,对待具体问题的态度必须机动灵活。 节选自《吴建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