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杭州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一则置顶帖 多少辛酸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则置顶帖 多少辛酸泪
百度贴吧的一则热帖,述说建德大坑源村苦盼修路的无奈
●拖拉机滚落好几回 ●学生接送车贴着山崖走 ●本报记者进村体验,惊心动魄一小时

本报记者 娄炜栋
  45岁的钟水金常常对着家门口的泥路出神。这个长着一脸大胡子的男人是建德大坑源村的村干部。除了娶妻生子,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把眼前这条山崖边的泥路,修成大路。

  他所在的大坑源村是建德最西边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一共住着160户513人。村民们靠山吃山,靠着卖林木、毛竹、茶叶,维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计。但他们开始羡慕大山外面越过越好的日子,希望能走出大山。

  可唯一一条连接外面的山路成了他们心头之痛,也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最大障碍。

  有人买了拖拉机,想把成捆成捆的毛竹运出去;有人坐着拖拉机,想去外面闯一闯,拖拉机在2米多宽的小泥路颠簸,一不小心就翻到了山崖里,人死了,车毁了。重新修好车子,抹抹眼泪,倔强的村里人又坐上拖拉机,运上毛竹,颠簸在小泥路上……

  镇里、市政府一直想给大坑源村修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水泥路,但因为资金和技术上的种种原因,这条村民盼了很多年的路一直都没有修起来。

  我们知道大坑源村,缘于百度贴吧上一则名为《六百年谁来拯救他们》的帖子。震惊之余,本报记者踏上了探访大坑源村之路。

  游子网上晒家乡山路,

  苦寻修路愚公

  在百度贴吧上发帖的“康庄大道117”真名翁金国。

  和很多发奋走出大山的人一样,翁金国年轻时离开了大坑源当了兵,转业后在深圳一家银行当了领导。但他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山路,每次回老家,经过这条山崖的小泥路,他除了胆战心惊,就是一肚子的揪心。

  “老家人得走上1个多小时的山路,或者担惊受怕坐着车冒险颠簸在盘山小路上才能到家。而且每次回家都能从家人那里听到新添的事故。”翁金国说,村里人觉得他在外有出息,好几次拜托他去找找修路的办法。

  今年回老家,他一起在深圳工作的老乡冒险开车进了村,结果差点开不出来,“驾驶员进山容易出山难,进山时,方向盘靠着路的里边,驾驶员看到的是岩石和路,出来时,方向盘靠路的外侧,驾驶员看到的是脚下的悬崖,这样的路一般人不敢开。”这再次触动了翁金国的神经,他回家后,在百度贴吧里晒出了家乡的这条路——《六百年谁来拯救他们》,希望能有修路愚公帮帮家乡的乡亲们。

  大幅写实的照片和充满感情的文字,让帖子一出就成了论坛里的置顶帖,跟帖者众。很多网友看后都很惊讶。他们不知道浙江还有这样不通公路的村子,如果不是有照片,他们真的不敢相信,记者也不敢相信。

  开车进村,

  要先打电话问“时刻表”

  记者去大坑源村的那天,是初春的一个下雨天。

  赶到大坑源村所在的李家镇,负责镇里建设的人武部长吴峰坚持要陪我们一起去大坑源,把路修好同样是这个军人出身的镇干部的心愿。

  “大胡子”钟水金早早候着了。见到我们,又是泡茶又是递烟。记者有些着急,“我们快点去大坑源,我们有车。”记者指着停在外面的小车。老钟笑笑说,“你们这个车上不去,要换微型车。”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老钟说的微型车来了——那是两辆小面包车,可能因为山路开得多了,“车骨头”都有些要散架的感觉。

  这条山路是半山腰凿出来的,沿着山腰绕进山去,路大概有3米多点宽,车的一边是开凿过的岩石,一边就是陡峭的山崖。摄影记者迫不及待地按快门,老钟说,“这里一点都不算险,里面的路很多只有2.5米宽。”

  这么危险的山路,记者之前只在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时才碰到过。

  那天天一直下雨,越往山上雨越大。记者担心会山体滑坡,但是老钟却说,“这样的天坐车跑进村最放心,不用打电话进村问车子。”

  司机翁松余说,天晴的时候,经常有运毛竹的拖拉机出山来,外面的车子想进去,先得打个电话问问,这个时间段有没有车子出来,没有才能进去,不然车子开到一半,2米多宽的路根本没有办法让两车交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辆车得倒车到路上几个宽点的交会口才行。“这样的倒车别提有多危险了。我们这路就像火车要开的单行轨道,因为只有一条,必须安排时刻表才能放行。”

  拖拉机滚落多少回,

  还是坚持往外开

  尽管如此,这条路上还是经常有拖拉机翻车的事故发生。

  去年8月份,钟国新拉着一拖拉机毛竹刚刚出村,就碰到了进山来的一辆微型车,在这条路上跑的司机有个默契,两车相遇时,谁离路宽的交会口近,谁倒车,钟国新虽然载着一车的毛竹,但是他刚出村,他就自觉地倒车了。

  就在这时,拖拉机后轮所在的路面塌了,拖拉机跟着翻滚了下去,一死一伤,钟国新活了下来,但要付10多万的赔偿,温饱之家一下子一穷二白。

  “只要人没死,治好了,修好了,再开上路。”钟水金说,这样的人不少,除了钟国新,钟国新的哥哥钟国华是一个,还有一个叫曾志良的更了不得。

  村里人已经记不清这些事故里,曾志良的拖拉机滚下去几回,只知道这个人命硬,摔下去好几回都活过来了,“要不是山下都是毛竹,命哪有这大。”钟水金说。

  “没办法,大家都希望日子好起来,除了开拖拉机把货运出去,还能干吗?”曾志华如今还在跑,与相信自己命硬相比,他更希望路早点能修起来。

  学生的接送车,

  紧贴着岩石过

  半路上,老钟的电话响了,村外面有车子要进来,是接孩子们放学的车,那天是周末,在山外长林村小学上学的孩子们放假了。

  我们把车停在稍宽点的路边,接孩子的车子很快就赶了上来。车里坐着六七个孩子,司机说,还有一批初中生也快放学了。

  读二年级的张娣说,天晴的时候,他们有时也会选择走,因为车子不一定叫得到,而且得凑多了人,每人花5块钱才划算,一条路走下来需要1个来小时,大人们不放心孩子走这样的路,一般都陪着走。

  车子经过路窄的几段,几乎都贴着岩石走。钟水金一路上指着几处崖口跟我们说,“这里有拖拉机掉下去过……这里也有过,前面还有一处也掉下去过。”

  这真是惊心动魄的1个小时,记者一刻也不敢放松,紧紧抓住绑在身上的安全带,要不是路上有老钟说笑话缓解气氛,时间恐怕过得还要慢。

  本报记者 娄炜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亲历 A0005 一则置顶帖 多少辛酸泪 本报记者 娄炜栋 2009-4-14 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04;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21;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03;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22;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23;钱江晚报a00052009-04-1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