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激昂的情绪和所有潜在的忧虑都在等待一个坚硬的答案:一季度的GDP数据。
我们等到了6.1%,相比2008年最后一季度6.8%的增幅,这一数字仍然延续了众多已公布的数据增幅下降但降幅收窄的运行轨迹,6.1%的同比增长创近二十年最低增幅,但是相对上一季度环比2.2%的降幅,一季度环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又在放缓。这种缓缓降落的姿态也给中国经济是否触底留下了争议的空间。
发电量,进出口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我们已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犹如尘埃飞舞,在明灭变幻的光线下难以正确显影。如果它们落定,给中国经济拼出的会是V,U还是W?
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考虑到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拉动,中国经济很可能呈现快速下降后的疾劲反弹,我们现在还在“V”的左侧,一季度的6.1%会否成为中国经济胜利突围的拐点仍有待观察。也许这个数字比预期的要差,但是当它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重要。在经济指标中,GDP不是一个先行指标,而只是对已经过去的一季度的一个简明概括,再对它怎么揉揉捏捏,6.1%的“6”也不会一个后滚翻变成“9”。而采购经理人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投资增速等这些关系到今后经济走向的先行指标更值得我们重视。3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继续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温和上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了28.8%,此外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0.2%,这些都是牵引下一季经济数据造好的积极因素。
习惯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我们多少会带上一点“GDP”情结,但是一个金光闪闪的GDP数据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切。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培育绝不能因为关注GDP而罔顾,所以能不能保8并不重要,8%并不是蓄满洪水的长江大堤,一旦失守就会祸延千里,7.99%又如何?重要的是保住就业率、保住国民的生活水平、保住经济增长的后劲。
基础尚不稳固,任务还很艰巨,对于一季度的6.1%,需要看一看,想一想,又何妨笑一笑,毕竟希望总在前方!
本报记者 董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