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南京 ! 南京 ! 》的道具
拉到了中国美院
· 湖畔响起
“九霄环佩”之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残日》
许江团队向陆川借军服马靴

《南京 ! 南京 ! 》的道具
拉到了中国美院

本报记者 裴建林
  军装、马靴、子弹盒、刀鞘、头盔……明天即将公映的电影《南京!南京!》中的一些道具,昨天提早出现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3号楼3楼的一间画室内。它们杂乱地堆在地上,共有几十件,有的上面还染有象征鲜血的红色颜料。

  几米开外的一幅油画上,一个大坑里,几十具中国平民和士兵的尸体交叉叠在一起,他们的身边是拿着步枪和指挥刀的日本官兵,以及几名活着的国人;远处的堤上,几十个手拿武器的日军肃立。这是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带领的创作团队正在创作中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大型油画《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

  《南京!南京!》中的道具服装,成《残日》创作素材

  下午时分,记者走进工作室,迎面便是9米×3.6米的大型油画《残日》,中国美院油画系老师崔小冬正手提画笔专心画画,而另一名创作者孙景刚在一边边抽烟边思考。这幅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从2006年9月就开始构思,去年11月动笔,预计今年6月完成,随后将被送至北京。

  两名油画系的学生推门走了进来,他们是来客串模特的。两人换上了日军的衣服。孙景刚还蹲下身,帮他们绑好了绑腿。“这些都是《南京!南京!》中用过的道具服装,因为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片子已经拍好,于是就通过陆川把它们从北影厂的仓库里拉到了杭州。因为中国人的衣服好找,日军的衣服不好找。”崔小冬边画边对记者说,“画的时候如果想进一步寻找感觉,我们就请来学生或其他人,穿上衣服当模特,有时候我们还会自己穿上衣服客串一把。”

  除了这些国人和日本官兵的服装,陆川还给了孙景刚许多二战时期日本出的画报上的照片,“放在光盘里,几百张,都是黑白的。另外他还给了我们一段几分钟的片花。”孙景刚说,这些东西对他们创作《残日》帮助挺大。

  画室内的桌子上摊满了照片,照片中的“士兵”与“平民”或站或卧或躺。“这是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以40块钱一天加一个盒饭的价格请来群众演员拍的,大约有五六十人,拍了整整两天,后来感觉衣服还不够丰富,就跟《南京!南京!》剧组借来了这些服装。”崔小冬说,画的时候他们就参照这些照片。

  对日本兵不作脸谱化处理,许江和陆川达成共识

  去年8月,许江在上海世博会的一次活动中认识了陆川,因为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共同关注,两人聊了起来,相谈甚欢。去年秋天,陆川特意带着初剪成的样片,奔赴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与《残日》的创作团队及油画系的其他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残日》创作人员正在对作品的构思设计作进一步修改,陆川电影给他们的启示是:“不仅更重视绘画自身的语言特征,而且还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并通过形象的强化和有意味的组合来深化意义的阐释。”

  “片子看了两遍,在上海聊了一个晚上,在北京喝酒喝了两个晚上。”孙景刚对记者说,“交流中,陆川提到了对日本兵的处理不要脸谱化,这一点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陆川曾到画室看了正在创作中的《残日》,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其中一条建议是:大坑中的国人应该是以活着的为主。但创作团队后来经过讨论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坚持以画逝去的国人为主。“电影的画面是连续性的,之前有个情节的铺垫,但绘画是凝固的,两者的表现手法不一样,表达的主题也不一样。”孙景刚解释道。

  《南京!南京!》即将公映显然让许江很兴奋。“所有中国人应该穿‘好衣服’去看这部电影!”昨天下午,许江用一种充满激情的语气对记者说,应该怀着一种庄重、尊敬的心情去看。在办公室里,他一边回忆片中的经典片段,一边发表自己的感叹,激动时甚至会站起身来模仿片中的场景。“时代需要陆川这样的电影;把那场苦难再现出来是一代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陆川一个人的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南京 ! 南京 ! 》的道具
拉到了中国美院
本报记者 裴建林 2009-4-21 48257178002CE1754825759E003AB46E[A1-裴建林≈B1-杨霞云];钱江晚报d00012009-04-2100013;钱江晚报d00012009-04-21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