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杭州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杭城八医院“黄牛挂号”实录
· 医院和警方:寻求“赶牛”之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一月亲历——
杭城八医院“黄牛挂号”实录
那些长长的挂号队伍中,有多少外人所不知道的纷繁人事
本报记者 胡大可 柏建斌 陈雷
  浙医一院:

  保安开门,

  立即冲刺

  凌晨1点多,我们向“浙一”赶去,打算挂张泌尿科的专家号。我们上下走了几次,最后在二楼阳台发现了将近50名等着挂号的人。阳台面积不大,三面通风,要是冬天或者大热天,这儿站几个小时到天亮,估计够戗。

  大家站的站,蹲的蹲,有的抽烟,有的靠着墙睡觉。几个年轻人围在一起,我们假装是从外地来杭州看病的,凑过去搭腔。

  “要等到几点钟啊?”“你不知道?”一个穿着军大衣的斜了我们一眼,“自己来排,多累啊。这种力气活,让我们干就行了。”

  果然是职业老手。闲聊中知道,要到凌晨4点左右保安才会发号子,拿到号子,挂号成功才有基本的保证。

  4点一到,保安从二楼大厅出来,大家呼地一下子排成了队。所谓的号子只是一张小纸条,上面打印了数字,盖了医院的章。我们拿到了39号。号子拿到,人群又散开了。

  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保安打开了大门。挂号室在三楼,二楼上三楼要通过扶梯。保安打开门后,按号放人进去。一到里面,大家立即开始奔跑。

  上扶梯要跑,出了扶梯也要跑,只有最终站在了挂号窗口的前面,这才算定你最终的位置。

  本来就是39号了,跑又跑不过别人,最后我们在第二窗口的队伍里站定,前面也有10多人了。

  这天医院共开了4个挂号窗。大约6点半,电子屏上显示泌尿外科专家号还有3个。7点,院方挂号开始。没几个人挂好,屏幕显示号已挂完。

  邵逸夫医院:

  排第三

  轮不上专家号

  凌晨3点多了,20来个人在邵逸夫医院大厅等着挂号。我们排在了3号窗口的第三位,准备挂妇产科张松英医生的号。

  保安说窗口正式开始挂号要等到早上7点。“这么晚才来?这里晚上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排队的……”队伍中的一个男的耷拉着眼皮说了一句。“你看什么病啊?”对方看外星人般地看了我们一眼:“你不是来排队的?”

  排队的人都十分在意队伍中的位置,上厕所都要先和前后打好招呼。许多人带着一个软垫,坐在地上打着瞌睡。近7点,4个窗口前一共排了约有百来个人。

  没有几个挂号者愿意多说话,他们长时间地沉默着,偶有开口也不是杭州口音。

  我们前面的两位不挂张医生的号。窗口7点准时开通,他们迅速挂好走开,轮到我们时,工作人员却说张医生的号已经没了,下次最好是提前打电话。

  市中医院:

  大厅里

  都是带被子的

  “这里有四五个医生特别难挂。”还没走进市中医院的挂号大厅,就听见两个男子闲聊。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病历,但轻松谈笑的样子并不像是病人。

  大厅里有二三十个人。几把椅子上,有几个人带着被子缩在那里,无法判断是病人、家属还是来挂号的“黄牛”。

  我们打听挂号的情况,一个外地年轻人说了句“等下会让你挂”。一个打量了我们半天:“以前好像没见过你么?”

  4点半左右,缩在被子里的几个人几乎同时起来,在保安的指挥下,进到了窗口前自发排起的队伍里。这支队伍突然形成,位置由动作快慢决定。

  我们排在了队伍中的第23位。5点,挂号正式开始。当我们排到挂号窗口前时,工作人员说我们要挂的妇科傅平医生的号已经没有了。

  队尾的几个人用杭州话埋怨起来。“前面的这帮人是哪里来的啦?”其中一个中年妇女在队伍中探出脑袋看了看。

  省儿保:

  挂个专家号

  收50元

  凌晨2点,挂号的人群还在省儿保大厅外徘徊。“3点还差多少?”有人问戴表的。3点,挂号的人才能进入大厅排队。

  “排好队!不要挤!”保安们来维持秩序。“你不要插队,不然一个星期都不能来挂,这里的保安管得很严,都找我们开过会的。”一个中年男子对身后的小伙子说。“大哥,那你帮我挂?”“每人只能挂一个号,你不要烦了。”中年男子不再言语。

  正式挂号要从7点15分开始。我们注意了一下几本病历上写着的籍贯,队伍里不乏外省的人托“黄牛”来挂号的。

  从一对“黄牛”的交谈之中,我们听出在这里代挂一个专家号收费是50元。几个“黄牛”不仅在这里挂号,其它医院也去。50元能挂到的并不是那些特别紧俏的专家号。

  我们排在了几乎最后的位置,自然没有挂到消化内科陈洁医生的号子。

  省妇保:

  黄牛吃睡

  都在这里

  晚上8点半,杭城的夜晚还是异常的忙碌,我们走进省妇保的边大门,一下子懵了。

  从右边挂号室的玻璃门开始,队伍已经排得好长,排着队的那些人看上去相互认识,说说笑笑,明显不是病人或家属。已采访了半个多月的我们,能看出这是队“黄牛”。

  我们排在50多位。约10点,一男一女向我们走来,聊了几句后知道,他们来自台州。

  “好像都快60号了,能排到吗?”“估计难。等一下问问保安吧。”两夫妻说,他们下午到杭州,就近找了家旅馆住下,因为妻子身体不好,晚饭后先休息了一会,没想到提前几个小时来排号,竟然已经有这么多人。

  保安过来了,两夫妻得到的消息是肯定挂不到。保安建议这两夫妻不妨试一下其他医生的号,水平也不错的。两夫妻答应了。

  “这排队要几点钟来啊?”“几点?什么时候来都没用的。”和我们排在一起的几位病人说。与保安聊天得知,据说在这排队的“黄牛”以医院为家,他们吃睡都在这儿。

  大约两个星期之前,妇保把原来早7点挂号改在凌晨零点开始。“少排半夜队是好事,但那些黄牛也更方便了。”

  零点,挂号开始了。排在前面的一一进入挂号厅。挂好了号的“黄牛”们,悠哉游哉地闲逛。有人上前对那对台州夫妻说:“怎么还自己来排队?”他们显然不懂对方的意思,没理会。队伍一点点缩短,但那对夫妻身边的“黄牛”却越围越多。

  市三医院,黄牛说:

  不找我们,

  多等几天吧

  市三医院的皮肤科很有名气,副院长许爱娥是最有名的专家之一。大约因为我们来得早,排队的人不多。一条队伍是各类专家门诊,一条是单独的皮肤科门诊,挂的就是许爱娥医生的号。大厅里很安静,没人聊天。

  我们在许爱娥的挂号队伍里站了一会儿,来了一个30来岁的男子,四处看了看,就去问前面的人明天早上许爱娥有几个号。问完了,他就走了。我们追上去,听到他就在大厅门口打电话说:“不好意思今天没有号子了,要不后天挂到再联系?”

  他看看我们像是第一次来的,就说许爱娥一天只有20个号,挂完就没有。“没号子的话,你排队也白排,可以回去了。”

  小伙子一边热情地表示可以帮我们挂号,一边指点记者看专家门诊表:“许爱娥接诊的日子比较多,一个星期有四天,就算你今天挂不上,后天来也可以。”

  看记者没有请他代挂号的意思,他流露出一丝失望,又有点幸灾乐祸地说:“你是外地来的吗?如果急看就麻烦了,多住几天吧。”

  每天20个号,一周四天是80个号。“她真的一天就看20个啊?没希望加了吗?”

  这个小伙子说:“怎么可能,总还有些插队的,有关系的,还有些老病人,可以找她加号的。你不如叫你亲戚拿身份证去试试看网上预约,说不定可以碰碰运气。”

  回家后,记者上网找到第三医院的网上预约专栏一看,从4月20日到25日,许爱娥的皮肤特需门诊可预约人数为0。

  浙医二院,黄牛说:

  加50,

  保你9点看上

  浙医二院眼科最热门的是姚克专家,凌晨1点我们就到了浙医二院门口。有人在医院门口吃盒饭,我们问他是帮忙挂号的吗?这个正大嚼的男子告诉我,眼科是单独挂号的,要绕着医院走到马市街的西门这里。

  西门边的眼科中心此时还没人。卷闸门锁着,大厅黑乎乎的。约10分钟后,一个矮小、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摇摇晃晃来了,一边缩着衣服,好像刚刚起床。我们问他眼科在哪里挂号?他说,就这个卷闸门口。

  “就这?”记者很惊讶。这里什么也没有,门外就是人行道和马路,上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下没有板凳可坐。这个自称老白的黄牛就这么站着跟我们聊了起来。

  老白说今天接了3个人的委托,每个收费100元。不过老白的服务还不错,他详细地问病人是小孩还是大人,还详细讲解每个专家分别擅长看什么,谁的态度好。“小孩弱视啊,那不一定要姚克,姚克擅长白内障。”

  我们说是外地亲戚委托的,图的就是姚克名气大,哪怕是姚克介绍别的医生看都成。他笑着摇摇头。

  1点25分,一个白头发老伯来了。老白跟他打招呼说:“你老板呢?”老伯伯说,“在网吧呢。”他是另一帮河南籍挂号黄牛的成员。老白是浙江临安的,也有一帮老乡。

  1点30分,一辆私家车停在路边,下来了一位年轻父亲,还有个貌似小学生的男孩。这位父亲匆匆到门口,看看我们,说:“我是第4个吧?”他还认出了老白,这位父亲是从温岭来的,上次找老白挂过号,今晚决定自己来排队。小家伙披着爸爸的外套一屁股坐在门口台阶上,托着腮帮子看我们。他父亲对我们说:“小鬼不肯独自在宾馆睡觉,一定要跟着我。”又跟老白嘀咕:“我换个医生吧,上次这个看了好像没啥效果。”

  记者问老白和河南老伯,为啥不卷个铺盖来在门口睡,或者带个板凳来,他们说不行,保安要来驱赶的。“钱那么好赚啊,你要是受不了就回去吧,我帮你排,保证前五个。”

  记者假装打算换个医院去排队。老白似乎下定决心上来说:“再加50,给150,我保证你早上9点钟看到姚克。”

  “50是给挂号员的好处费吗?”老白的小眼睛在镜片后面闪着光,不肯定也不否定。

  4月18日凌晨零点,浙江省中医院门口拥挤着一群老老少少。整个队伍里没有一丝空隙,人人手里都拿着一本病历。

  “挤什么挤!”一个中年男子对身后的女子瞪大了眼睛。突然,男子和女子之间的冲突升级了,双方开始动手。女子高声嚷了起来:“他老婆不是医院里的吗?我要投诉!”旁观者劝架下,双方才收了手。

  一位穿军大衣的男子完全没有理会旁边的热闹,却在责怪另一个小伙子:“你们这么晚才来?”“老大,我……”

  队伍中不少人不是病人,是替人挂号的“黄牛”。

  新近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指出:“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存在多年的挂号“黄牛”现象,似乎也是这段话的一个注脚。

  一个月来,本报记者在杭州暗访了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省儿童医院、省妇女保健院、邵逸夫医院等8所医院前的挂号“黄牛”情况,挂号队伍中的纷繁人事,犹如从海平面下驶来的船只,渐渐清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亲历 A0008 杭城八医院“黄牛挂号”实录 本报记者 胡大可 柏建斌 陈雷 2009-4-21 钱江晚报a00082009-04-2100020;48257178002CE1754825759E0047908E[A1-柏建斌≈A1-陈蕾≈A1-胡大可≈B1-何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