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加一个“来”字还是读“lai”,三点水加一个“去”字读什么很多人一时都想不到,答案却是人人都认识的常用字,这其实是利用人的思维习惯制造的麻烦。第一个“涞”字实际上是在强化你的读音习惯,“来”字加三点水,读音还是“lai”,“去”字加三点水的读音就自然被吸引到与“qu”读音相近的字上去了,估计大家一下子就会联想到“怯”字,然后就搜肠刮肚地找带“q”与“v”音符的字去了,忘了把三点水与“去”写到纸上。而正确的答案“fa”字的读音与“qu”毫不相关,所以就很难想到它了。
我们脑中的思维与概念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所以,当我们看到“字”这个文字符号时,大脑中首先反应的是“z”这个语言的表达,然后再反应出“字”的意义。有研究证实,当我们阅读文字的时候,控制发声的神经也在“读”这些文字的发音,尽管我们没有张嘴念出这些语音来,但控制发声的神经依然有与说话时相同的神经电流。
这就是多看一会之后,文字会变得生疏的原因所在:平时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看见文字时立即反应出它的读音,进而联想到其意义。当我们仔细看这个文字的时候,注意力转向了它的笔划,一心不能二用,注意力集中到了形状,就顾不上读音了。只看到宝盖加一个“子”,就忘了它读什么了,当然就感觉到生疏了。
众人皆知,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擅长推理、语言、归纳、逻辑,右脑擅长直觉、形象、空间想象力等。长久以来,人们对左脑的开发非常重视,左脑几乎成为大部分人的主脑,以至于明明不是其擅长的事情,左脑也要抢着去做。
我们之所以对文字感到陌生,与这种分工也有关系。当我们看到多达数十个相同的汉字,且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字环境时,左脑就会放松,让右脑去看。右脑一出马就是形象思考,一个方方的形状,一条斜斜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糊涂了,这个字怎么和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呢?
但是左脑这个时候并没有完全放弃主导权,仍然会产生“这不就是那啥字嘛”的印象。左右脑的协调让人产生不同的印象,于是人就感到“好像这个字和我平时看到的字不太一样”的困惑。但是当你再仔细想想,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思考又涉及到左脑的主要职责,于是左脑重新积极调动起来,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得到答案:没有啥不一样。
摘自《看天下》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