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杭州新闻·屋檐下
3  4  
PDF 版
· 街头版“我爱记歌词”,可热闹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街头版“我爱记歌词”,可热闹了
大伯大妈、宾馆经理、捡可乐瓶的小伙儿同台成了明星
本报记者 黄莺 本报通讯员 杜正钢
  本报记者 黄莺 本报通讯员 杜正钢

  

  每天晚上6点45分左右,住在环城东路的姚阿姨就换好鞋子准备出门去散步,这是坚持了好多年的习惯。但是最近她回家的时间从7点半,变成了晚上9点多,就连口碑极好的电视剧也顾不上看了,吸引她的是城东公园的露天卡拉ok“秀”。

  等着亮嗓子的人抢话筒

  晚上7点,刘太平的“露天卡拉OK摊”开张了,正好在体育场路立交桥下,靠着一个桥墩。刘太平站在电子琴的后面,手指在跳动,嘴里也哼着歌,颇有大腕的风范。人群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个直径五六米左右的圈,绕着人群走了两圈,根本找不到缝隙可以走到内场,比“我爱记歌词”现场还热闹。

  女音唱着《逛新城》的声音传了出来,站在后面的人伸着脖子往里看,手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打起了拍子。“接起线来家家亮,拉萨日夜放光芒呀,阿爸呀”群里人唱着,圈外听歌的人就自动集体回应“哎!”得到回应的歌者眉毛都扬了起来。

  唱歌的尾声还没有落,就有人排队抢起了话筒,一个男子先抓着话筒:“我先吧,我就唱一首。”另一个谅解地一笑,“那我排你后面,一会直接给我话筒。”

  “哈,抢话筒呀。”记者在人群里小声嘀咕了一句。马上有人解释了:“这样才热闹。”“每首歌都抢,不抢轮不到的。”

  一曲响起,没有抢到话筒的几位干脆走下场伴起了舞。“锻炼身体也好,比在家里看电视健康多了。”东成宾馆的林秀琼经理说。

  捡垃圾小伙挥手的样子像孙楠

  才开场两个月的露天摊,居然出了个超级大明星,是个捡垃圾的东北汉子。30多岁,长得像潘长江。

  周围的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他可是我们这里的超级明星,每天都是大家付钱让他唱歌的。”“小伙子是吉林人,捡垃圾的,身份证丢了找不到工作才捡可乐瓶的,很可怜,睡在桥洞里的。但嗓子一级。”

  还没有走到他跟前,就有个阿姨把他拖到了场中间“点歌去,钱早就付好了,好不容易抢到话筒。”说完就把麦克风塞到了他手里。场外的掌声和欢呼声立刻响了起来。

  果然一首《儿行千里》让他唱得跌宕起伏,面部表情极其丰富,“你看表情多好,挥手的样子像孙楠吧!”一位中年男子一边鼓掌,一边对记者说:“就是会唱的歌太少了,这嗓音唱唱《流浪者》多好,下次我带着他唱,一定得教会他。”

  两首歌唱完了,他憨憨一笑,说声:“谢谢大家。”然后拎起墙角边的拾荒大包,走人。

  一位阿姨指着他的背影说:“你是记者吧,帮他找个工作,唱这么好的小伙子,当婚礼司仪最好了。”

  露天唱歌 声音能高八度

  晚上9点45分,人已经渐渐散去,沈伟师傅终于抢到了麦克风,他从包里面拿出自己带的CD,让刘太平放起了一首《懂你》。歌到了尾声,刘太平起身收拾器械,沈师傅急忙上前阻拦,说:“到10点,让我再唱两首。”刘太平摆摆手,坚决不同意:“不行,太晚了,声音传得远,被人发现要抓的。”

  沈伟有点无奈。意犹未尽的沈师傅一直很喜欢唱歌,不仅是单位演出的台柱子,而且很多年前就喜欢唱露天卡拉OK:“十多年前刚开始卡拉OK那阵,杭州很多地方有露天的卡拉OK,武林广场、凯旋门,都有,便宜的时候2元钱一首歌,贵点的3元一首。”

  “以前露天唱歌年轻人多,后来歌厅、KTV房多了起来,这种广场上的卡拉OK就慢慢消失了,年轻人都孵KTV去了。”“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找不到地方唱露天卡拉OK。好不容易才听朋友说有这么个地方。已经来了好几天了,每天来报到,开心呀。”

  露天的卡拉OK到底比量贩式的KTV好在哪里?沈先生说:“露天空气好,KTV包厢里面都是密封的,而且总有人抽香烟的,小朋友聚聚么,酒也喝得吃不消,这里好,唱歌唱得舒服。”赵福光先生也说:“这里人多,热闹,大家打个拍子或者跟着哼歌调子都特别真心,唱起青藏高原来最后那个高音都能往上再拔八度,当歌星嘞。”说着他爽朗地笑了,“当然价格也是个原因,去次KTV要多少钱,这里便宜。”

  差钱也要摆摊 不然嗓子痒

  说起“露天卡拉OK摊”的由来,周围的“铁杆”知道得一清二楚。

  周美英阿姨就是看着这个“据点”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今年过年前,老刘一个人抱个电子琴,摆个喇叭,到公园来卖,说是要给孩子凑学费。这个琴他卖1200元。”“他摆了四天摊,自己弹弹琴,唱唱歌。别看他是个工地上的小工,弹得真当好,好多老歌不看谱都能谈能唱。我们来散步的人就给他出主意,不要卖琴了,每天晚上过来摆个摊子,伴伴奏,大家唱歌,你收点钱。我们开心,你也有钱赚。”

  于是,卖琴的小摊就这样变成了露天的卡拉OK。

  “这些东西原来都是自己喜欢玩玩的,但年初女儿要交学费,没有钱,只能卖设备了。”刘太平说。

  “我是前几年和老婆孩子到杭州来打工的,老婆当保姆,儿子当服务员,就供养读大学的女儿。”说着说着他声音有些哽咽:“我没什么会赚钱的本事,就在工地抡榔头打小工。今年不好找活。这个摊花钱添不少东西,不赚钱。”

  刘太平说,以前唱1首歌收1元钱,一个晚上大概唱20首歌,收20元钱,不够吃饭租房,从上礼拜六开始涨到2元。但已经有人提出异议:“涨太快了。”听说有位退休老师正打算买套设备开个免费的卡拉OK场地,这些都让刘太平忧虑极了。

  “我喜欢这个摊,不然我自己嗓子也痒。所以差钱也要摆!”刘太平不好意思地笑了。

  (感谢报料人孟志康先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屋檐下 A0008 街头版“我爱记歌词”,可热闹了 本报记者 黄莺 本报通讯员 杜正钢 2009-4-29 48257178002CE175482575A6003AE828[A1-黄莺≈A5-杜正钢≈B1-张德君];钱江晚报a00082009-04-2900005;钱江晚报a00082009-04-2900006;钱江晚报a00082009-04-2900007;钱江晚报a00082009-04-29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