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杭州新闻·热线
3  4  
PDF 版
· 高墙下,他们勤学苦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墙下,他们勤学苦练
本报记者探访浙江各地看守所
本报记者 陈雷 本报通讯员 谢佳 汪文鹤
  “突击”一星期,

  出去就能开小吃店

  上午10点多,湖州市看守所。一阵香味传来,让我找到了这个大房间:一口特大的锅子里开水正在翻滚,戴着厨师帽穿着囚服的小伙子们正看着一个“同学”往锅里下饺子;旁边的案板上铺着还没下锅的手擀面;蒸笼里,满满的馒头、小笼包、蒸饺已经熟了。

  “做给谁吃的呢?”我打趣说。

  “我们自己做了自己吃,要不要尝尝看?”瞧他诚恳的眼神,我吃了一个。味道不错。

  教他们做面点的老师是外面请来的,她在一边夸奖学员们:“我在不少地方上课,就属这里的孩子学得最认真,让他们下课后继续练习都会好好练。这样学一个星期,出去后就能开店了。”

  除了学做面条包子,这里的新课程还有现代化的仓储管理专业、电工技术等等。湖州看守所所长张林安说,“有些人犯罪本来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花完了钱,一着急就去偷去抢;以前我们这儿的老面孔二进宫三进宫来,一进门就说这里比外面好,问题就在于他们出去以后还是找不到工作,谋生没着落。给他们学门管用的技术,有个饭碗就会安心过日子,不想再去犯罪。”

  这些年,湖州市看守所出去的犯人重新犯罪率一直在迅速降低,2006年是5.9%,2007年一下子降到1.8%,2008年又下降了一半,是0.9%。

  学有所长

  不少人成了技术骨干

  下午3点多,见到工作1年多的杨能(化名)。他“出来”工作至今,已经是海宁一家皮革加工厂的生产技术负责人了,年薪10多万。

  皮革皮衣是海宁的传统特色产业,电子加工业则是最新崛起的新行业,让人想不到的是,皮衣加工和磁环加工培训班,正是海宁看守所的劳动技能培训两大“拳头”项目。皮衣裁剪、皮衣缝纫培训是1998年开班的,一个学员从拿到一张皮开始,可以最终做出很时尚的皮衣。第一学期学员“出去”后,有65人成了皮件厂的熟练技术工,12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2004年开始,磁环加工工艺培训班开办了,4年来,又有100多名磁环加工熟练工,在服刑期满后直接从看守所走到了新工作岗位上。

  因此,海宁市看守所所长杜莹池成了名不见经传却非常热门的“人才中介”。不管他怎么低调,厂家和“猎头”都有办法把电话打到他这里,“他们直接来问我,有没有掌握技术的归正人员最近要出来,急着要人!我说,我们这里出来的,现在志气高了,想自己当老板呢。”

  近3年,有1744人走出海宁看守所,在海宁就业的有356人,有的还自己办厂当上了小老板,没有一人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服刑时学到的

  能受用终生”

  “我没有读过大学,但我在看守所里读过很多书。不怕你们笑话,我现在对企业的一套管理方法就是从看守所学来的。”这是如今的企业家、曾经的二愣子张龙(化名)在看守所回访的时候说出来的“秘密”。

  “命运真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我在看守所服刑的那段时间里学到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用。我还从管教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看守所领导怎么做,怎么要求民警,民警天天下来怎么谈心,我现在就经常到生产线上去实践这一套,既增进了跟员工的感情,又调动了积极性,为企业产生了效益。”

  张龙本来是个头脑简单、做事冲动的血性男儿。他入狱是因为人家欺负自己的父亲,他就要去“还”回来,结果被判刑1年。刚进来的时候,他牛脾气不改,一生气就朝人瞪眼睛,动不动就要“同室操戈”。民警跟他谈了很多次话,为他梳理考虑问题的思路,教他做事情之前多想想后果。渐渐的,张龙的急性子慢慢收敛了,而且还非常珍惜跟管教民警谈话的机会,到后来,他居然还会为了谈话事先写好谈话提纲,“谈一次话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有想不通或者不明白的问题就拿出来请教,为的是以后的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31岁的张龙离开看守所以后,不断努力,已经成为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最近开始学韩语,“别看我没什么文化,我的公司里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呢。”

  4月13日,大冯走出了那座高墙。一年之后重新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他感到陌生,但并不茫然。

  他有去处。大冯在这一天直接从获释的囚犯,变成外贸公司的工人。

  大冯先前很出名,因为他父亲给绍兴公安局局长先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是2008年11月写的,希望公安部门能把大冯关一辈子,因为大冯已经要四进四出了,老父亲管教不了;第二封是2009年3月30日写的感谢信:绍兴公安部门让浪子回头了,还给学了门绣花烫洞的专业技术,一出来就有饭碗,了不起,了不得。

  看守所是临时关押正被审查、起诉的犯罪嫌疑人的地方,也是刑期不足1年的犯人留所服刑的地方,“劳动”二字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劳动改造上,势必因时间仓促而无法有效,把看守所变成简单的“一看二守三送走”。

  如何在这期间扭转他们人生道路,换到合适他们的方向,使他们出去后不再重走犯罪路?近年来,全省各地57家监管场所都在探索尝试转化教育的创新路子。4月底,本报记者走访了湖州、海宁、宁波、绍兴等地的看守所和收容教育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热线 A0007 高墙下,他们勤学苦练 本报记者 陈雷 本报通讯员 谢佳 汪文鹤 2009-5-4 钱江晚报a00072009-05-0400007;钱江晚报a00072009-05-04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