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事实说话的现代社会中,统计数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但有些时候,它也会让人迷惑。远的不说,眼下饱受诟病的平均工资统计,即是例证。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数字显示,平均工资为7399元,与2008年同期的6524元相比,增加了875元,同比增长13.4%。然而,这一数据公布后,引起的是大多数人的不满,纷纷质疑:“平均工资在上涨,但我们并没感受到自己的工资在涨啊。”这确实是一个模糊数字,看不出谁的腰包鼓了在笑,谁的钱袋子瘪了而犯愁。一个笼而统之的平均数,好比浮云遮望眼。
工资收入乃民生所系,关乎民心。所以,面向大众的这一统计数字,必须客观、全面、细致。作为国家统计部门,不能只简单公布一个平均数,应多公布一些能表现公众平均收入差异的概念,比如把公务员平均工资、垄断企业平均工资、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个体私营企业平均工资分开等。
此外,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统计才具有权威性。如此说,是因为我们得知这平均工资的统计里既不包含个体户,也不包含私企。而这两块在就业人口里头占有极大的比例。如果一个职工看到一份把自己撇开了的平均工资统计,他自然会觉着这是个没有体温、没有血肉的数据,自然会怀疑这个数据跟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莫大差距。
欣闻,为了更好地反映工资变化情况,国家统计局已经着手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的前提必先转变观念,只有厘清观念,才能优化统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