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老美拍的老照片,让杭州人找到感觉
· 影视浙军
最近风头很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工作人员说:这个展览比平时的画展火多了
老美拍的老照片,让杭州人找到感觉
  “喏,东河上的万安桥,我家就住这边上。”

  “这张说是白铁师傅,可他手里拿的是斧头,其实应该用榔头。我以前也干过这行的。”

  昨天,在杭州唐云艺术馆“2009和1917的聚首——甘博镜头里的老杭州”展览的展厅里,一拨接一拨的人流中,惊叹声不断,吸引他们驻足谈论的是60多张近百年前杭州的老照片。

  “我们这里各种展览都办过,都不如这些老照片魅力大。”展厅的工作人员和记者描绘起一天来人头攒动的景象,还不忘拿长假里的展览作比较,“‘五一’期间这里办了场名家画展,那时来西湖边的人够多了吧,还是不如现在火爆,要多出三四倍呢。”

  老底子的泛黄老照片勾起了许多老杭州的怀旧情结。“有几个老人,上午明明看过,下午又来了,还带来了老伙伴。”

  留下这些镜头的是一个名叫西德尼甘博的美国人。甘博曾经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和燕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中国现存有关五四运动的照片大都出自他的镜头。把照片副本带来杭州的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沈弘,向记者介绍起甘博与杭州的渊源:甘博于1908年首次陪同父亲访问杭州,那时他才刚满18岁。他父亲跟杭州的美国长老会传教使团关系密切,还为当时杭州育英书院筹建之江新校区而慷慨捐赠了一座大楼和一个运动场。之后甘博在1917年和1919年两度来杭,拍下了不少杭州的照片。

  这次展览的成型,源于沈弘和甘博的几次“碰触”:最初是10多年前,他在北大图书馆整理图书时看到过甘博的书,知道他是一位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的社会问题研究的社会学家,先后完成了五部中国的社会调查专著,并留下了五千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五六年前他去英国,了解到甘博的女儿在父亲去世15年后发现了这些照片,全数捐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的图书馆。去年他经朋友牵线与甘博的孙子通了信,支持他办展,杜克大学图书馆也很配合地提供了全部的照片副本。

  其实唐云艺术馆在1个多月前就办过一次老外眼中的西湖图片展,展出的是曾任之江大学校长的美国人费佩德留下的老照片,“他和甘博是好朋友,两人都酷爱旅行和摄影。但费佩德爱拍风景,甘博是社会学家,特别注重观察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那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手工艺人的生活和劳动。”

  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照片似乎更让老杭州“有感觉”。有制作“冥洋”(供清明节祭奠祖先用)的伙计用木槌敲打模具,马带铺里工人在织机上编织马带,工匠在大街上装鼓皮……甘博于1919年10月再次来到杭州的时候,正好碰上杭州最著名的百年老店张小泉在杭州大街鼓楼的店铺开张,于是,大家就有机会看到张小泉剪刀店刚开张时的店内情况。

  64岁的老杭州沈邦宏带着老花眼镜,把脸都贴到了玻璃上,一边看一边拉着记者话说“老底子”:西湖边把荸荠串成冰糖葫芦叫卖的老妇人,白眉白须套着大褂的算命先生,以及走街串巷的小食贩都让他觉得亲切,“这些画面就像藏在记忆的底层,现在又翻出来了。”还有一位妈妈,指着一张反映老底子“门板饭”的照片教育孩子,“那时候有碗饭吃就很幸福了,你还挑食。”旁边一个老者插话,“那大多是干体力活的人去吃的,知识分子去吃会觉得不体面。”小朋友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老照片上泛黄的影像在他们眼中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的,“这真的是杭州吗?”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10天。不少老杭州看完了还提建议,如果这些照片能去社区巡展,肯定会更火。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老美拍的老照片,让杭州人找到感觉 2009-5-6 钱江晚报d00012009-05-0600013;48257178002CE175482575AD003D2474[A1-徐洁≈B1-方时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