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香山路545号的卷闸门“哗”地拉开了,热腾腾的稀饭和馒头被搬到了街边,递到外来打工者们手中——坚持了近3个月的“义乌爱心粥”,昨天清晨终于有了正规店面。
这家位于义乌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义乌人才市场附近的粥铺,自今年1月底开张向外来民工免费提供早点以来,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不仅多次更换摊主,还一度关停了8天。(详见本报2月24日B16、3月7日A6、4月6日A6,4月14日A13版报道)。粥铺的创始人、温州商人林如新表示,“义乌爱心粥”命运多舛,一直摆在露天,卫生条件不过关是主要原因。
而这回,困扰粥铺多时的卫生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样,有利于我们把这件善事长久坚持下去。” 粥铺负责人何先生说。
队伍仍排了三四十米
6点25分,记者赶到了位于义乌香山路上的“华美善食堂”。尽管店门紧闭,但在卷闸门外,依然排起了三四十米长的队伍。初春的冷风吹得排队者有些哆嗦,但他们仍不时地踮起脚尖,张望着前方的店门。
“我6点一刻来的,没想到队伍已经很长了。”从江西来义乌打工的陈健东已经第四趟来喝“爱心粥”了。前一天晚上,他听工友们说,那个摆在人才市场门口的粥摊要换地方了。“它不再是粥摊,成了粥店。”陈健说。
虽然比起原址,粥店离人才市场远了500来米,但吃早餐依然免费。6点30分,卷闸门“哗”地拉开了,冒着热气的稀饭和馒头被端了出来。“每人一碗稀饭,两个馒头,不能插队。”3名工作人员一边吆喝,一边将稀饭和馒头送到了打工者手中。
才半个多小时,1000多碗稀饭,2000余个馒头就被发完了。还不断有打工者走来。“今天已经没有了,明天早点过来吧。”工作人员只能不停解释。
房东主动把租金降下来
在工作人员发早点的时候,“爱心粥铺”负责人何先生一直在楼上的厨房中忙碌。与第一次记者采访时一样,他仍保持相对的低调,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不为扬名,只为做善事。”他说。
4月12日,他从前任摊主林如新手中接过了粥铺。“把粥铺开进正规店面的想法,我当时就有了。”何先生说,近一个月来,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店面。“人才市场旁边的店面没空的,我只好选在了这里。”
何先生说,这间上下两层的店面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房租每个月1000元,一年1.2万。”租下店面后,何先生又花了2.5万元左右进行装修。“风格和我在金华开的善食堂接近。”记者看到,餐厅的地面铺着浅色的大理石,七、八张吃饭用的餐桌都是新买的,墙壁上还贴着醒目的标语:“我们提供给您的只是微薄的帮助,但我们承诺在义乌坚持十年。”
何先生还表示,近一个月来,粥铺受到的热心人的帮助也蛮多的。“就拿房东来说,开始谈的时候,他的开价比现在高得多。但后来,一听说房子要拿来做善事,他主动把租金降了下来。这样的价格在义乌只能算是保本。”
“另外,经常有人主动报名,要求成为粥铺的志愿者。几天前,还有一个从衢州来义乌旅游的老师,坚持要来粥铺帮忙。最后她也没工夫旅游了,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天。”
粥摊进店是为了开得更久
为什么要把粥摊搬进正规店面?“露天摆摊,其实会引发卫生、安全等一系列原因。租下店面,是为了把粥铺开得更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先生表示。
他的话不无道理。4月初,“爱心粥”前任主人林如新在暂时关闭粥摊时曾向记者表示,卫生是粥摊继续办下去的最大瓶颈。“天气热了,苍蝇蚊子多了,露天的粥摊怎么办?另外,志愿者们没有健康证,这样下去也不行。”林如新说。
在现任摊主何先生看来,把粥铺开进正规店面,可以避免这一系列问题。“前两天,义乌善食堂已经通过卫生部门的验收,估计很快就能拿到许可证了。另外,这里所有的员工,都已经办好了健康证。只有这样,善事才能正规化,才能坚持下去。”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来吃早餐的打工者,他们都对粥摊进店表示欢迎。“现在稀饭、馒头都在后面的厨房做,比起以前从其他地方运过来,更热、也更新鲜了。”来自安徽黄山的刘文江近一个月来吃过好几次早饭。“对于我来说,多走几百米路,倒真的没关系。”
本报驻金华记者 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