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来势汹汹,浙江首当其冲。
外贸依存度高达65.8%,出口企业多,中小企业为主体,浙江经济对市场的风吹草动十分敏感,全球经济变冷,早早给中国这块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吹来阵阵寒风。曾经历了市场经济风风雨雨的浙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一次,浙江能不能挺过去?
党中央牵挂着困难中的浙江。去年5月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到浙江考察调研,帮助浙江理思路、寻对策,指导浙江困境中谋突围。
浙江人就有这么一股韧劲。浙江从民营经济起步,产生了“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千精神”正在抗冲击保增长中发扬光大。
面对困难,浙江的决策者坚强而又清醒。“虽然困难很大,但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我们有能力、有实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这样分析。
全省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增投资,扩市场,促消费,扶企业,一系列保增长的措施落实下去。
一季度,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经济运行已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降幅收窄,企业库存明显下降,经济运行环境有所好转,电气设备、汽车等行业逆势上扬。用省长吕祖善的话说就是:保增长的效果开始显现,经济下行趋缓,经济运行趋稳。他特别看好98%多的企业开工率,绝大多数企业开工,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企业机器转了,经济就有希望!
寒流滚滚,浙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抱团取暖,暖了企业,暖了人心。
危机有机遇,危机大洗牌。不转型升级,不争取主动,即使留得青山在,也怕无柴烧。
浙江省提出,做精做强一批块状经济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调整转型;要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工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企业将加工型为主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拓展;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在工业发展空间有限的杭州,旅游业已经成为“金饭碗”,直接或间接带动30多个行业的发展。新西湖的美,正是承载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双重使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实例。
越是困难时候越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在全省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抗冲击保增长增添了新的精神动力。省委书记赵洪祝反复强调,保经济增长不等于只保GDP增长,更不是保过去粗放型增长,重回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老路。保增长,保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保的是老百姓得实惠的增长,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账、资源账、环境账,要让老百姓满意。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就犹如山间的隧道,给我们带来暂时的暗淡,只要我们坚定向前,就能穿越隧道,迎来更大的光明。
浙江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曙光已露,光明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