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日本老龄专家聚焦“金色年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日本老龄专家聚焦“金色年华”
——日本高龄化社会综合研究中心专务理事吉田成良先生专访
本报记者 孙连兴 本报通讯员 胡燕萍
  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日本作为养老产业的先行者,无论在社会保障制度还是相关设施上,都拥有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日本高龄化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者,吉田先生在国际人口学界有广泛的影响。继3月下旬在东京举行的“第15届东亚地区人口高龄化专家会议”后,吉田先生率领来自日本各地的20位专家,二度专程来杭州考察“金色年华”,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专家团对“金色年华”在养老事业中做出的卓越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金色年华”热情接待了来自日本的专家考察团,并将作为“东亚地区人口高龄化专家会议”的常办点候选地,于是有了这次对话……

  吉田先生您好!日本高龄化社会综合研究中心作为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机构的大致情况?

  吉田:日本高龄化社会综合研究中心是经总理大臣批准、由内阁相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法人,成立已经24年,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老龄群体,而是将政府和社会如何应对人口高龄化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众所周知,日本是在短期内就进入了世界最高水平的长寿社会。日本所讨论的高龄化社会,与中国的整体情况相类似,主要是在近50年左右的时间内,人口寿命开始大大的延长,而与此同时,大概在近30年左右的时间内,还出现了一个出生率大幅降低,出生孩子的数量减少,这些是当前主要研究的对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高龄化社会,是指人均寿命延长,有更多的人退休了,离开了社会的第一线,这是个好现象。但是,他们对整个社会来讲,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3月下旬在东京举行的“东亚地区人口老龄化专家会议”上,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左学金先生,他也提出了关于“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退休后的社会职能”问题,也就是如何让老年人重新贡献社会,发挥剩余力量,这个都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要课题。

  您考察过许多国家,在养老政策方面,各国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日本政府在老年产业的投入和扶植是如何的?

  吉田: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日本总人口的22%以上。可以说,日本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为此,也是全世界来日本了解或考察老龄化问题最多的一个国家。主要考察3个方面:首先是老年人群本身的问题,包括三个内容:他们的退休金如何?他们的医疗保障如何?他们的“介护” (注:“介护”包括接触身体部位的护理服务和不接触身体的生活照料服务两个方面)情况如何?其次,是这些高龄人群在非常健康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参与和融入社会活动中的?第三个就是所谓高龄化社会的商业活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些老人是如何做新的商业活动,他们能生产出老年人所需要的“物品”和老年人所需求的“服务”,一种是东西,一种是服务。二是社会在满足老年人所需要的“物品”及“服务”方面在做的一些事情,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社会和老年人群都在做的事情。

  在日本,无论是退休金、医疗制度、服务和介护制度,都有相应的法律,并且还制定了“青年贡献法”,在法律上保护老年人群,包括为“老年社会法”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仍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还出现一些违法的,违反人们意愿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日本在制定法律和制度上,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执行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其实,日本的老人大致是这样:一部分是一个或者两个老人比较孤独地生活,与周围没有太多的交流和接触;也有一些老人进入像“金色年华”

  这样的设施机构养老,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聊天,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能够心平气和地生活,这也是日本的情况。就像‘金色年华’这里的设施一样,老人们在刚进去的时候,总是身体比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是病越来越多或已有的病越来越严重。但是,机构里先进的设施可以照顾老人,并为其解除一些病痛,这样,老人们就会比较放心地生活。生活质量提高了,身体健康了,那与孩子,甚至是孙子辈就有了很多的交流,这样对社会也是很好的事情。我认为,不仅要建这样的设施,而且需要让更多的一般人群,也能享受这种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这个课题不仅是对“金色年华”,对中国同样需要,对我们日本更需要研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专版 A0012 日本老龄专家聚焦“金色年华” 本报记者 孙连兴 本报通讯员 胡燕萍 2009-5-8 钱江晚报a00122009-05-0800015;钱江晚报a00122009-05-0800017;钱江晚报a00122009-05-0800019;钱江晚报a00122009-05-08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