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5·9纪念日
3  4  
PDF 版
· 回眸:新闻中的往事
· 发展步伐,倾情实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共和国第五个十年,浙报、钱报记录
发展步伐,倾情实录
1989—1998年“5·9”新闻重读
解读专家:谢鲁渤(著名作家)
  1989年是我的不惑之年,其时我在杭州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平时不用去单位坐班。我记得那年5月9日《浙江日报》的头条非常醒目,套红,是一篇纪念《浙江日报》创刊四十周年的文章,题目叫《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呼吸》。其中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句是“本报已拥有先进的彩色胶印设备,即将实现电脑控制的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还有一句是:“古话说:‘四十而不惑’。但作为一张报纸,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四十年的办报经验,已经锻炼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办报队伍,我们还远没有达到‘不惑’的境界。”

  为什么只对这两句印象深,因为当时我正在去煤气站换煤气,那时候还没有管道煤气,家庭用的都是钢瓶,一瓶煤气大概能烧一个月,用完了就带上空瓶,去煤气站另换一瓶满的。换煤气的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加一个特制的挂钩,挂钩两头有凹槽,一头卡在车后座,一头用来挂煤气瓶。挂钩是没地方买的,在当时,人们的社会性服务意识还很薄弱,但像挂钩一类的小东西,只要有家人或亲友在厂里做工人,很容易就能在车床上自制。自给自足是20年前的民生基本形态。我一边骑车在路上,一边想着“激光照排”和“四十不惑”这两个词。

  从我家住地的仁和路,到位于朝晖一区的煤气站,途经一座中北桥。每次去换煤气,我都会在下桥不远的一个邮政所买张报纸,换煤气的人多,排队时可以翻翻。除了《浙江日报》,当时已经创刊的《钱江晚报》也是我的心头好。那天,钱江晚报的头版上登出了一条参加“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的报道,题为《在家拨个电话,店主送货上门,温州时兴电话服务》。

  说的是温州的事,报道里说的“电话服务”,如送餐、送水、送粮油食品之类,在当时温州市内最大的新型住宅区“水心”出现,确是服务行业的一项新鲜事物,一项事关民生的便利措施,以公众生活为主要关注点的《钱江晚报》敏锐及时地让它上了头版,为其促进和推动。

  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杭州有“电话服务”,我也不必骑着一辆自行车,带上挂钩,亲自去煤气站换。杭州的管道煤气始于何年,我说不上来,但在1995年5月9日的《钱江晚报》第二版上,有这样一条新闻:《杭州管道煤气二期工程进展迅速》,说首批三千多用户已点火,采荷、东园、十五家园、水陆寺巷等一批住宅区二万五千住户可望年内通气。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杭州管道煤气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试点运营的效果应该不错。在这条新闻的同一个版面上,还有另一条新闻:《杭城煤气费电话费可自动转帐》,家庭管道煤气用户的用气和缴费,也不用再跑煤气站了。

  从1989到1998这十年,《浙江日报》的与时代同步,《钱江晚报》的关注民生,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那些新闻纸上,当然,想必采用的就是我当年在路上琢磨过的“激光照排”技术。有很多文章我还有印象:《杭城家教呈燎原之势》、《针对群众呼声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杭州市环卫处拟定措施加以解决》、《实施有效监督,现场查处出租车违规事件》、《我省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杭城今夏用水无忧》等报道都直接针对市民需求。

  报纸对社会发展及民间生态的记录,无疑是最为有效、也最具细节性的一种手段,多年来,作为一个杭州市民,我也是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上,来感受和体会浙江社会生活和公众美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这两张报纸对我来说,有一种历程感,也更是一条得以与世俗生活和民间情致相融的途径,总能让我在不经意的回首间发现进步与变迁之美。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5·9纪念日 C0006 发展步伐,倾情实录 解读专家:谢鲁渤(著名作家) 2009-5-9 钱江晚报c00062009-05-09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