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昨天上午,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文化周·读者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前沿论坛·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中,著名音乐心理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系美学教研室教授周海宏为本报读者探讨了从音乐鉴赏看感觉能力与人生幸福的话题。
当流行音乐凭借其通俗的曲调和歌词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时,严肃音乐却依然在小众圈里徘徊,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对严肃音乐“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听不懂”!为了让这些自认为“听不懂”音乐的读者超越观念上的障碍,周海宏抛出了这样的观点:“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周海宏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别管是否能听懂。而说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周海宏则认为,音乐的理解是高度主观、模糊和不确定的,这是由它的表现机制决定的。在昨天的讲座中,周海宏播放了大量的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让现场的读者亲身体验原来想听严肃音乐并没有高门槛。
说到日益流行的通俗音乐,周海宏表示自己从来不反对听通俗音乐,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对比就如同酒和软饮料的对比——没有人会有只喝软饮料的习惯,却有人有只喝酒的习惯,换句话说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小。所以周海宏说他不喜欢严肃音乐这样的说法,更讨厌把这个音乐门类称之为“高雅音乐”,这在无形中阻碍了这个音乐门类的普及。
音乐欣赏仅仅是铺垫,在让读者明白音乐只要“放松去听,尽情去想”这个道理后,周海宏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生的幸福感来源于何处?不是衣食无忧,也不是家财万贯。在周海宏看来,要获得幸福的人生,不仅要有理性能力,更需要具备感性能力,而这也是一直以来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所忽略的部分。“现在很多孩子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娱乐时间,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家长不惜花血本给孩子报这个班补那个课,其实这就是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现机会,长期以往孩子长大后都会觉得人生枯燥、乏味。”上升到社会层面来说,高品质的生活,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小康社会,要提倡高品质的感性生活,提高国民的感性素质。
昨天的演讲虽然跟严肃音乐有关,但现场的气氛很轻松。周海宏用东北人的幽默让浙江音乐厅变成了一个互动的舞台,他在台上放着音乐手舞足蹈,而台下的读者也跟着节奏一起模仿。在中场休息的10分钟里,刚刚走到台下的周海宏就被热情的读者围住了,请教问题的、交流感受的,大家都争相提问。
在整个演讲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读者。退休教师林文明告诉记者,以前听音乐都是先看讲解词,却发现怎么也听不出那样的感觉,所以一度怀疑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听了讲座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无需理会那些书面的讲解,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对了。
是的,没错,跟着感觉走!从现在起,开始去听音乐吧,去感受属于你的幸福人生!
记者 冯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