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凰凤
新基金发行再现火爆一幕,国内第一只可分离交易型基金——长盛同庆基金首日募集规模即达到近150亿份,掀起了本轮新基金发行的高潮。长盛同庆卖得如此火热,恍如牛市再现,那么这仅仅是个案,还是预示着市场整体迅速回暖?
百亿基金“风头”盖过王亚伟
时隔近一年半,百亿基金“重出江湖”。
一日售罄,当天募集150亿,提前结束26天募集,这发生在日前发行的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基金身上。当天在场内集合竞价时,认购规模已接近40亿元。
“我们一开始预计募集规模大概会是在80亿份左右,没想到能够募集到这样大的规模,机构踊跃,散户热情也高。”国都证券研究员陈薇表示,长盛同庆基金取得这样的发行规模源于其创新概念很具有吸引力。
据了解,在长盛同庆之前,只是在2007年12月有易方达科讯首发超过百亿,募集总份额为118.329亿份。
长盛同庆是国内第一只通过可分离交易模式实现结构化的基金,其基金份额在上市时将按4∶6的比例自动分离为较为稳健的A类份额和较为激进的B类份额(下称“同庆B”)。
“同庆B具有一定的杠杆特性,与此前发行的权证、可分离转债等有类似处。”陈薇认为,在投资者对后市长期看好的情况下,长盛同庆这种既具保底功能又有杠杆效应的产品符合目前市场的心态。
去年王亚伟掌舵的华夏策略精选一日募资15亿元的发行规模已令市场唏嘘不已,然而长盛同庆却一天认购金额超百亿,创出了自2008年以来基金单日募资和首发规模新高的同时,其风头显然盖过了王亚伟。
大投资者觊觎套利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长盛同庆基金为股票型基金,其在封闭期内,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至100%。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受到市场追捧,让同行震惊的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异常积极的信号。
其实,作为2009年首只创新型基金,长盛同庆和瑞福分级基金有较为相似之处。
“像这类交易所上市的基金是会受到投资者热捧的。”陈薇认为,由于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套利运作机制,一些大的投资者会利用这两个市场的运作来获取一些额外的获利机会。国都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以瑞福进取分级基金、权证市场和封闭式基金为参考对象,长盛同庆的溢价率在上市之初有可能先被推高,然后回落,稳定之后获得0~20%溢价的可能性较大。
但也有分析人士担忧,在取得超大规模后,长盛同庆上市交易的套利空间可能会缩小,是否能出现之前所预期的高溢价还是个未知数。
高风险新基发行回暖
长盛同庆创造的“天量”发行,成为本轮基金发行的最高潮。受今年以来股票发行回暖消息的刺激,各基金公司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新基金发行。
根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新基金募集总金额达485亿元,单只基金平均募集金额创出市场走熊以来的新高,平均募集金额为20.2亿元,而在2008年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单只基金平均募集金额分别为14.3亿元、13.9亿元和14.5亿元。
去年,基金首发规模“节节败退”,全年97只新基金仅募资1765亿元,平均单只基金的成立规模仅有18.20亿元,创出历年新基金平均首发规模新低,单只基金首发规模的最低纪录也一再被改写。与此同时,先后有18只新基金被迫延长募集期。
今年前4个月,基金业的首募金额约为800亿元左右。随着市场的持续回暖,开始逐步升温的基金销售再掀高潮,基金首日售罄、排队认购的现象重现。日前,8只基金正在发行中,其中多数为股票型基金。高风险新基金近期出现发行、认购双热的态势。
相比之下,去年风光的债券基金眼下有点暗淡。富国基金旗下第3只债券型基金产品——富国优化增强债券型基金将于5月12日起正式发行。为了吸引投资者,与常规的前后端收费模式不同,富国优化强债的新发行,还开通了C类收费,即若持有30天以上,不收取认购、赎回费。
当你感受不到风险,或许它已经逼近
一天认购超百亿——这种疯狂的势头,显然在2007年才能看到;然而,在市场逼近2600点之时,却再度出现,其背后究竟给予了我们如何的启示呢?
事实上,随着股指新高频创,市场的震荡幅度也在明显加大,虽然老基金的仓位并不低,但新基金的入市步伐却相当缓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今年以来成立的23只偏股基金中,仅有2只次新基金净值涨幅超过10%,而6只次新基金涨幅不超过1%,9只基金涨幅仅在5%左右,而4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基本属于原地踏步。相比大盘超过40%的涨幅,今年新基金对于市场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
一边是机构投资者的谨慎;一边却是新基金发行的“疯狂”。投资者追捧长盛同庆的理由无疑是看到了其具有的杠杆效应,但相信不少人应该忽视了现在市场所潜藏的风险。
想想2007年吧!6000点之上疯抢基金,6000点之上安然入场、乐观前行,然而结果呢?
再看看现在,投资者“一日百亿”近乎疯狂地认购长盛同庆的热情,是否与当年有相似之处,这能否让我们警醒一些呢?
分析人士提醒,虽然指数仍有创出新高的可能,但警惕震荡与股价结构调整风险是必须的,而目前投资者如此疯狂,应该从一个方面折射出风险意识的日渐减弱,需要记住的是“当你已经感受不到风险的存在时,或许风险就已经在悄然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