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彩霞事件”中的王佳俊目前下落不明,有关方面正在全力查找。
在此事件中,当事人之一的“假罗彩霞”王佳俊一直没有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媒体曝光之后,王佳俊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还被工作单位开除,其父母在给王佳俊打电话时,王佳俊在电话里只是哭泣。还有传闻说,王佳俊一度关闭了自己的两部手机,不再与家里进行联系。5月5日,她离家出走,目前仍没有下落。
大学四年,一直使用“罗彩霞”这一虚假身份符号的王佳俊是如何面对自我的?让我们来揣摩一下。
性格开朗但不愿谈家事
对比入学时与毕业时的两张照片,王佳俊四年的变化很小:入学时是披肩长发,毕业时是齐耳短发。在《200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有何特长”一栏中,王佳俊填的是“舞蹈、绘画、写作”。
王佳俊家庭环境不错,她父亲曾担任县公安局政委、母亲是小学教师,作为独生女,她从幼儿园开始便学习舞蹈、绘画,也喜欢唱歌。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王佳俊显得活泼外向,兴趣广泛,但学习成绩却一直不好,尤其是数理化非常差,高中期间在68名高中同学中,成绩在倒数10名之后,2004年高考总分335,其中数学19分、英语53分。
进入贵州师大历史与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读后的王佳俊学习成绩怎么样呢?冒罗彩霞之名的王佳俊大学四年的成绩并不差,从分数上来看,大多科目都在70-90分之间,另外一些课程也是在“中等、优秀”之间。
目前在贵阳市工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王佳俊同班女同学告诉记者,她们女同学中很多来自云贵山区,家庭条件不太好,“王佳俊虽然从来不愿意谈她家里的事,大学四年,我们一个宿舍的同学都不知道她父母是干什么的。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她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新衣服比较多,穿着上显得比较洋气,不像是农村来的学生。她的性格比较活泼外向,兴趣很广,不像政治系的学生,倒有点像中文系或艺术系的呢。”
“现在回想,整个大学四年,她几乎没有跟以前的中学同学联系过。宿舍电话找她的也不多。每逢节假日,我们总有些高中同学或老乡从外校或者外地来找着玩。院里湖南的老乡挺多的,但从来就没有看到有同学或老乡来找过她。我们当时也觉得很奇怪。”曾经跟王佳俊同宿舍的一位女同学说,现在才知道,原来王佳俊在外表开朗的心灵深处,隐藏着这样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选修刑法、经济法等法律课程
按照贵州师大本科生的统一教学安排,大二开始才有选修课。记者从王佳俊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档案表》上发现,她在大二的第一学期选修了三门课:大学语文、诗歌散文朗诵与欣赏、插花艺术,成绩都是良好。这也从另一方面可以印证王佳俊的同学关于她喜欢写作和热爱生活的评价。
大三时,必修课少了很多,平均下来一学期才三四门课。王佳俊的许多同学开始在外面当家教和做兼职,但王佳俊却显得很勤奋,在大三的第一学期选了五门选修课,第二学期更是一口气选了六门课,远远高出学校规定的选修课学分。历史与政治学院的老师们现在回忆起王佳俊,仍然称她为一个比较刻苦的学生。这些选修课中有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基础摄影、美学与美育、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王佳俊对音乐、美术、文化等领域的兴趣爱好。
但是记者从王佳俊的档案里又发现,她在大学四年期间除了选修大量她感兴趣的文艺课程之外,还选修了刑法、经济法等法律课程。我们能否由此推测,冒名顶替别人的王佳俊内心深处是否也有一种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呢?很难揣摩当年坐在大教室里听老师讲授刑法等法律条文时有着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冲突。
毕业论文选题“社会风气”
王佳俊虽然冒充的是农家女罗彩霞,但在学校表现出的却是一个城市女孩的阳光形象。她当年的一些同班同学本科毕业后考上了本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正是研一的学生。他们回忆说,王佳俊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喜欢参加社团活动,担任过院里和班里的班干部。“湖南人一般都说不好普通话,但我的印象中她的普通话讲得不错。”她的一个同学告诉记者说。
这也可以从她的《学习成绩档案表》里反映出来,大二第二学期“两课实践”她的成绩是优秀。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没有课了,是将近半年的“教学实习”。作为贵阳某中学政治课的实习老师,王佳俊是称职的,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喜欢她,她的“教学实习”成绩也是优秀。“普通话”是她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成绩她考了92分的高分。
记者在查阅王佳俊的《毕业生登记表》时发现,她在政治面貌一栏里填的是“中共党员”,记者从贵州师大党委有关部门证实,她确实在毕业前入了党。“目前贵州师大在本科生中发展党员的比例在15%左右。”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王佳俊毕业前夕撰写的毕业论文《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参加答辩时被有些老师称为“很有现实意义”,因而获得了“良好”的成绩。王佳俊在论文里详细分析了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大学生避免遭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对策。
为什么王佳俊选择将“社会风气”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呢?她的一位老师分析认为,现在看来,也许当年王佳俊在冒名顶替上大学前,身为县公安局政委的父亲向18岁的她灌输过“社会风气败坏、作假有理”的思想并进行过一番劝导。写论文时,眼看就可以顺利毕业,王佳俊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的、侥幸的,“社会风气”这个四年前父亲向她灌输过的词汇再一次触动了王佳俊敏感的神经,于是便成了她论文的关键词。记者由此推测,王佳俊在撰写这篇论文时的心情也应该是充满着矛盾斗争的,有点像作假者向人交待成功作假的全过程,既有作假成功的喜悦,又有作假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