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南纬路29号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CDC)大楼,是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主阵地,这里,集中了多位国内病毒预防控制顶级专家。6年前,中国CDC在抗击“非典”之战中初现身手,今年因为“甲流”的暴发,这个机构又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舒跃龙,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此次防治“甲流”之战的主专家之一。4月29日,他所在的病毒病所成功研制出“甲流”病毒快速检测法,最快在4个小时内就可确诊,这对我国的疫情防控起了莫大的作用,内地首例“甲流”患者就是利用该检测法进行确诊的。
60小时研制
甲流快速检测法
舒跃龙所在的国家流感中心,担负着国家相关病例实验室确诊的重任。据悉,近年来,全国数十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实验室确诊均出自这里。确诊就意味着需要一定的检测方法,对于防控新发的疫情,研制出快速检测法是当务之急。
墨西哥爆发“甲流”疫情后,中国CDC就启动了预案,着手做好各种相关技术准备。4月26日,中国CDC接到卫生部的通知——“陈竺部长要求,3天之内研制出检测甲流病毒的方法”,这一要任自然得由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来完成。有过6年前抗击SARS的经历,这个队伍早已训练有素,分工默契,接下来的两天一夜,该所的近20个研究人员通宵达旦奋战在实验室。
4月27日,从美国疾控中心获得甲型H1N1流感病毒序列后,病毒病所即着手进行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对、核酸检测技术的设计和测试。4月29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核酸检测引物信息后,又迅速与我国近年流行的多种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对比测试,紧急合成了检测所需的引物序列,装配成第一代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整个研发过程仅仅用了60多个小时。
目前的快速检测方法是基于对核酸进行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就是比较快,也比较灵敏。在一定条件的支持下,最快4个小时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
舒跃龙回忆说,那六十几个小时,病毒病所的研究人员就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吃住都在所里,即使能回家,也都是晚上12点以后了。连日来,他们吃的都是盒饭,睡的都是沙发,每个人都相当疲劳,但是只要一有任务,就又站到了实验台前。
4小时确诊
内地首例患者
5月10日,星期日。下午4时许,中国CDC得到消息,四川发现1例“甲流”疑似病例。顿时,舒跃龙所在的国家流感中心进入战时状态,疑似患者的标本要送至他们病毒病所的实验室进行确诊。
当晚10时30分,运送标本的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早已等候已久的2名病毒病所工作人员迅速办理各项交接手续,半小时后标本被送上了等候的标本运输专车。因为病毒病所在北京宣武区迎新街一个胡同里,距离机场有点路程,午夜12时30分,标本才运送至病毒病所,核酸检测、基因测序、病毒分离等工作即刻开展,舒跃龙与同事们立刻投入到实验室检测工作当中。
舒跃龙回忆道:“当时,我们15名工作人员分成3个小组。标本分装处理过后,负责病毒分离的实验小组继续留在P3实验室,开始病毒分离实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P2实验室,对病毒灭活处理后的标本进行核酸提取。而后,一组人员利用国家流感中心新建立的两套诊断方法对病毒核酸展开平行检测,另一组人员开展临床标本中病毒序列测定准备。实验人员埋头在各自岗位上。每一个实验环节,都涉及几十个步骤。”1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核酸检测工作完成。试验结果显示,患者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现阳性。
从拿到疑似患者标本到确诊病例,仅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这在当前的检测方法下是最快的。
因为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例输入型病例,舒跃龙他们非常慎重,在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他们并没有结束工作,而又对病毒进行了核酸序列分析,以便更精准地确定感染病毒的类型。
这一夜,舒跃龙办公室沙发上的棉被没有打开过。11日上午10时,测序的结果出来,舒跃龙第一时间打电话到中国CDC,报告首例“甲流”的确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