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人文·文化
3  4  
PDF 版
· 杭州3琴童
艰辛闯关记
· 91人争夺12个名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学音乐,这条路有多难”之考学篇
杭州3琴童
艰辛闯关记

一整年休学,每日练琴6至8小时,
每周支付高昂学费

本报记者 郑琳
  本报记者 郑琳

  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附属中学,面向全国招生近期结束。杭州有3名琴童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钢琴专业,这意味着他们将正式踏上专业音乐道路。

  3名刚刚通过入学考试的杭州琴童无一例外经过一整年休学“闭关”,每日练琴6至8小时,每周支付高昂的学费,最后在入学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其曲折经历简直比真人选秀节目还要刺激。

  这3名琴童师承杭州籍青年钢琴家张晓峰,他的学生祁奇千辛万苦跨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门槛后,在该院任钢琴主课老师的张晓峰忍不住打趣:“我终于可在钢琴系看到老乡了。”自从16年前张晓峰跨入中央音乐学院以后,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再也没见过杭州琴童的身影。

  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学院附中的入学考试,其意义和难度甚至超过高考。因为全国成千上万学音乐的孩子,只有区区几所专业音乐学院附中可以选择,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

  考前:

  当徒弟的“海选”也相当残酷

  祁奇是浙江同龄琴童里水准最出色的孩子之一,去年“星海杯”全国少儿钢琴大赛,他获得浙江赛区第一名,全国拿到三等奖。

  “但当我们兴冲冲跑到北京的时候,才发现山外有山,我们被北京那些孩子的水准吓到了。”祁奇妈妈杨女士告诉记者,“有些还在中国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都比我儿子弹得好!”

  从去年10月开始,祁奇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国音乐学院附近,在该校钢琴系主课教师王遒指导下准备入学考试。除了祁奇,王遒手下还有七八个准备考附中的孩子。实际上,音乐学院钢琴系每个主课老师手下都有许多准备冲击附中的学生,有的学生已经连续几年报考。

  从全国各地涌来拜师的孩子层出不穷,好像海选一样一个个在老师面前试奏,但大部分孩子在试奏后就直接被淘汰了,能留下来继续跟他们学习的都是各个省最顶尖的苗子。他们每一个都由家长陪同住在音乐学院附近的宿舍,每天“闭关”练琴,每周上门求师。入学考试尚未开始,淘汰赛就已经提前拉开帷幕了。

  “我们在王老师那里受到很多打击。”祁奇妈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虽然王老师一开始对祁奇的天资很赞赏,但祁奇细节有很多问题,弹来弹去达不到要求,然后看到其他孩子个个都很厉害,当时我都想着打退堂鼓回家了……”

  初试:

  10多个评委的架势

  吓坏琴童

  要问陪同孩子一起进考场的家长们,经历入学考试有何感想,他们的回答一定是:焦虑。

  “这简直比高考还吓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章之琳的父亲说,“在这里,你得看着学生一个一个进去,一个一个出来,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让家长神经紧张!而且事后没有一个评委老师知道选拔的结果,因为总成绩是10多个评委综合评判的。”

  当然最紧张的是考生。想象一下,12岁的孩子一进考场,不是和大家一起坐在课桌前答考卷,而是要单独接受10几个评委齐刷刷的注目礼,光这个场面就让某些胆小的孩子吓坏了。

  “其实弹曲子的时候倒不紧张。”章之琳告诉记者,“最可怕的是弹曲子以前还要来一段自我介绍和曲目介绍,我一紧张还把句子说得颠三倒四的……”

  复试:

  视唱练耳让考生脸色惨白

  相比初试阶段的单纯演奏,复试对考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有极高的要求,无数孩子在这一关惨遭滑铁卢,纷纷落马。

  考验学生识谱能力的视奏考试就相当可怕。在进入复试阶段后,每人领取一份乐谱,要求第二天就当场演奏,不仅不能弹错,还要把乐曲表现到位。

  “因为只有一天时间准备,考试的时候可以看谱弹,但如果能够背谱就可以加分。”祁奇妈说,“排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学生本来信心十足地准备背谱,结果到临场就心虚了,还是乖乖把谱子拿出来。这么一来把我们也搞得心虚了,后来我们也是看谱弹。”

  而最让考生头疼的是最后的视唱练耳考试。不少孩子一到听音程辨和弦,听写节奏、旋律的考试时就傻眼。“结果视唱练耳考试的时候,走出来的很多学生,那小脸是惨白惨白的。”

  在没有专业音乐院校的地区,视唱练耳一直都不被重视。学琴的孩子们往往只被强化演奏技巧,不少人压根没有受过系统的乐理、听力训练,而多数琴童的家长更是连视唱练耳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考生在考场上甚至说不出和弦的名称。

  其实这种尴尬的场面,在每年青歌赛上也是屡见不鲜。

  未来:

  工作的事以后再焦虑吧

  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而言,把孩子送进音乐院校附中的门槛仅仅是开始,此后至少有6年时间,其中一位家长要跟着孩子陪读,全职打理所有后勤工作。孩子们在北京求学,也势必导致家长通常要忍受长期分居,两地作战的煎熬。不过中国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都显出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

  “其实考专业学院之前,老师就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条路很难走。”祁奇妈对记者说,“包括大学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听说甚至有很多持有欧洲演奏家文凭的‘海归’都没有找到合适立足点。但我们再三考虑过了,孩子在这方面有发展前途,也是他喜欢并擅长的东西,我们做家长的只有全力支持。将来的路走成什么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08 杭州3琴童
艰辛闯关记
本报记者 郑琳 2009-5-30 钱江晚报a00082009-05-3000003;钱江晚报a00082009-05-3000013;48257178002CE175482575C300276166[A1-郑琳≈B1-王玲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