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时评
3  4  
PDF 版
· 手机实名制
责任在其中
· 买房加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们都是木头人
■戎国强
  河南驻马店市慧层天乳幼儿园大班的张老师,因为小李明(化名)“不听话”,就让别的小朋友脱光了他的衣服,在全班小朋友们面前站了几分钟。遭此惩罚后,这个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家里发呆,夜里做噩梦……”,小李明的爸爸李营对记者说。事后,张老师在道歉信中反复强调“我当时心里是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

  凭自己的情绪做事,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的权利。张老师只知道自己“很生气”,却不懂得,或者说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怎么连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这个道理也不懂?难道他的心智也退化到儿童水平了?

  一个教育者,失去了对痛苦的体察,他的教育行为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最基本评判的标准,如善良、正直、正义等。

  昨天,写了《当教师成为善男信女》一文(见昨天时评版)以后,总是在琢磨,现代教育,跟求神拜佛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教师,学习了现代科学知识,又用这些知识去教育学生,他至少应该具备对知识的信念与信仰,他怎么还能接受另一种对立的信仰——姑且承认迷信也是一种信仰——而且还十分虔诚。一个有真信仰的人,别人要强迫他接受另一种信仰时,正常的表现,应该是很痛苦的;即使他改变信仰,也要经历痛苦的精神历程。

  教师会去求神拜佛,而且一点都不觉得痛苦,内心没有一点不适感,只有一种可能,他或她,对自己所学习、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热爱,没有信仰或信念;也就是说,学习和传授这个知识,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满足。

  如果以上的推断大致不错,那么,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国家,这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没有快乐的教师,能给他的学生带来快乐吗?一个社会的知识活动,精神活动竟然是一种没有快乐的活动!全国几千万的青少年,每天背着、拉着书包到学校去,难道都是不快乐的?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被浙江大学开除的贺海波。贺海波能够一直读到博士生,肯定是对药学研究有兴趣,否则他早就干别的去了。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兴趣是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只有对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有特殊兴趣的人,才有可能从旁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研究中获得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取得成绩。

  那么贺海波对药学研究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至少,应该持续到他论文造假之前吧?在造假行为还没有被揭露的时候,他的学术生命已经结束了,他的药学研究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了——虽然在旁人看来,他每天还是来上班,来“做实验”。他的内心不痛苦吗?

  中学教师成群结队朝山进香是为了升学率,贺海波论文造假是为了留校,几千万中小学生忍受痛苦读书是为了进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为了这些,我们牺牲了快乐,牺牲了对痛苦的感觉能力;我们得到了各种头衔,各种好听的名号,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智退回到了儿童水平。我们只会说“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这样的儿童语言,就好像小时候玩过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5 我们都是木头人 ■戎国强 2009-6-5 钱江晚报a00152009-06-05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