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换17个工作是什么概念?听到小波在钱报创业QQ群说起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80后的孩子被称为温室一代,但小波的经历却充满了坎坷。从一个小工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不仅在柯桥做起了布料生意,还做了一个以纺织行业为主的交友网站。前不久网站刚刚注册满第100个会员,月收入已有几万元。
本报通讯员 厉曼娜 本报记者 张妍婷
最苦时,饭都吃不饱
80后,大概没有人会有饭吃不饱的印象了,但小波有。小波老家在重庆,因为家庭条件差,高中辍学到广东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服装厂做一线工人。做了半年,小波患了急性肝炎被送回了家。“那时候真想回学校,但家里实在没钱,所以病好后又去广东闯荡了。”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工厂里做鞋子,“当时正在长身体,一顿要吃人家的两份才勉强能饱,做了2个月,发的工资还不够我吃饭。”于是小波就进了一家轧钢厂干体力活,“虽然辛苦但管饱管住,我心里窃窃自喜,这地方不错!”又做了3个月,年纪小加上人瘦小,每天负重实在吃不消了。
“我听亲戚说惠州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我想去,但是身上只有11块钱。”小波就把身上唯一值钱的手表卖了,还向朋友借了10块钱,跟司机说了很多好话,用31块钱坐车去了惠州。
饿过肚子的小波想找份技术活,因为他知道靠苦力,永远都没前途。“我其他不会,只会做服装流水线,所以就进了一家服装厂。当时工厂有个服装打版师,一个月收入3000元,我那时候只有300元工资,所以我就梦想做一个打版师。”于是小波从牙缝里挤出钱去书店买书学,平时就跟着打版师偷师,学到了不少经验。
自学成才,小波又回到深圳成为一名打版师。“我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2点,干劲十足!我告别了做小工的生活,成为一名打版师,有技术,也有经验,老板娘对我也好,收入也不错。”
做销售,鞋子跑烂积人脉
那几年,小波都呆在偏僻的工厂里,连城市长什么样都不清楚。渐渐地小波已经不太满足了,正好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招工广告,说要招有志青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属于这个行列的,符合条件,于是我就去了。”
那家公司在一个环境非常优美的小区里,应聘的人超级多。“我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其他人手上都拿着红本本(大专毕业证),我感觉很自卑。”于是小波在小区的一个草坪上坐了几个小时,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进去了。
“接待我的是一个美女,我看到她头都不敢抬起来,她要看我的毕业证,我说我弄丢了,她说不行,我就愣住了。”小波心里想,自己辛辛苦苦跑来,不能就被一句话打发了,于是问了句,“能力重要还是文凭重要!”没想到因为这句话,小波被录取了,工作是做销售。
“做销售要注意形象,最艰苦的时候,一双10元的旧皮鞋都买不起,鞋底中间断了,遇到下雨,泥石钻到鞋里,晚上回来脱下鞋血肉模糊。”小波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着,最开心的就是坐公交车路过广州中信大厦的时候,仰望那幢摩天大楼。“做销售的日子,我积累了很多经验,每天会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跑遍了广州每个角落。”
后来,小波被公司派到扬州工作,但不久公司解体,他又换了几份工作。在扬州举目无亲,连老乡都没有,小波又回到了广州。
我是80后,不能落后时代
这次回到广州后,小波没进工厂,而是去批发市场批了几百元的日用品,转手卖掉。有了一点积蓄,小波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我也是80后,我不想落后这个时代,现在想想我那时候的决定还是非常明智的。”
之后,小波又换过几份工作,卖羊奶、为课程培训公司跑业务、卖水管、杂志社打工、还想过写小说赚钱……
写小说赚钱毕竟不现实,小波又回工厂上班。“我在工作之余参加了重庆师范学校的自考,报的是中文专业,现在已经毕业啦!”
2005年7月,小波来到了浙江绍兴,在一家纺织企业做销售。“第一个月工资只有300元,比我写文章的稿费还少,但是我想在这个企业里学点东西,毕竟人家是大企业。”
第二年,小波换到了另一家纺织企业,做得不错,收入也高了。“做了一年,我就出来了,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自己创业。”
小波开始独自一个人做起了纺织生意,因为信誉好,有老客户照顾,加上自己也下了很多功夫去钻研,起步还不错。“我是用2000元钱起家的,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1万块钱呢!”如今,小波在柯桥市场里有了一个店面,去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就有20多万元的销售额。
收入稳定了,但是不甘于平凡的小波又有了新想法,“我要做一个与纺织服装业有关的工作交友网站,让服装企业找面料不再那么困难。”小波说,因为自己是内行,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可以为他们节省很多成本。何况现在经济不景气,生意本来就难做,能为他们开源节流,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不是靠品牌赚钱,而是靠款式和面料赚钱,所以面料成本对他们而言很重要。不仅如此,他还想提供线下服务,网站上不能解决的事情就到网下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