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0版:科教·大讲堂
3  4  
PDF 版
· 孔子,大成至圣的先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鲍鹏山:
孔子,大成至圣的先师
本报记者 陈骥 整理 尹炳炎 摄
  孔子是怎样一位人物?

  他在生前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在生前就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已经被称为“圣人”。这在先秦诸子里是唯一的一个。其他诸子,包括老子、庄子、荀子,在那个时代,大家地位都很平等,都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你说你的观点,我说我的观点。

  在他死后就更不用说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态度,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对孔子的态度,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整个中华民族对孔子的态度。

  司马迁

  眼中的孔子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他把他当时所能够了解到的所有的人类史,都写在了里面。

  那么司马迁在这部“人类的历史”里给孔子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史记》里,孟子、荀子、商鞅全部有传记,叫“列传”,而孔子的传记叫“世家”,区别就在这里。依《史记》的体例,记录天子的叫“本记”,记诸侯的叫“世家”,记人物的叫“列传”。在司马迁的眼里,孔子不仅仅是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孔子还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导师。

  特别有意思的是,《史记》里不仅有一部《孔子世家》,还有一篇《仲尼弟子列传》。他写完孔子之后,还为孔子的弟子专门写了一本传记。

  我们知道,司马迁实际上是汉代的官方历史学家,他的身份是太史令。所以,他的观点也代表了一个朝代对孔子的定位。

  关于孔子,司马迁的评介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虽然达不到孔子这样的境界,但是我的心永远向往着。

  司马迁是何等人物啊,在他2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汉代的第一流学者,而在他眼中的孔子,是高山,是大河。

  但他最终被孔子折服还不是孔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观点,不是孔子的博学,而是孔子的为人。

  所以,我今天来讲讲孔子的为人。

  不断磨砺

  自己的人

  对一个伟大的人,你的角度不同,人生的经验不同,看法肯定不同。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不断磨砺自己的人,他从来没有松懈;孔子是一个有绝大承担的人,他给自己揽了一副特别承重的担子;孔子总是一个快快乐乐的人。

  在《论语》里,孔子有很多磨砺自己的说法。如:

  克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礼”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己”是自我的欲望,自我的欲望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之间总有矛盾。社会需要我们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而“己”呢?当然更希望能够活得舒服一点。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克己。

  孔子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干了三件事:第一克服自己;第二建立自己。克服是解决旧我,建立是建立新我,把小我克服了就是建立大我,大我就是圣贤,第三,成为了圣贤以后再改造世界,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讼。“讼“是诉讼,自讼是内心里给自己提出很多的控告,就是经常反省自己——你给别人做事情是不是很尽职尽责,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义,老师教的知识我有没有好好学习……

  一生承担使命

  孔子讲他自己一生的时候,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73岁去世的,这句话至少是70岁以后讲的,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第一阶段:志于学

  “学”有几种。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到孔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只是一个下层的士,在贵族家里当“保安”。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孔子早年真是很可怜的。当时鲁国最大的家族之一季孙氏发了公告,大宴宾客,表示对士人的尊重,当然也想拉拢人心。孔子认为自己也是士族,就去了,可被人家的大管家挡了出来:我们请士族,但没说请你呀。一个父母双亡的17岁的小青年,在鲁国无依无靠,没有任何身份地位,连一个家臣都可以如此地侮辱他。

  孔子在幼年时吃了很多苦头,所以,第一,他必须要学会谋生,要养活自己。

  第二,谋仕之学。孔子毕竟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是士族,他的目标是为贵族、为政府服务,因此要学“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规矩。朝廷里、外交上、家里、与朋友交往、在乡间交流等等,有着各自不同的礼。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庶人可以不懂礼,但是贵族不行。“射”就是射箭,因为你必须要上战场打仗。“御”,驾车,贵族没有车不行,人家会认为你不懂礼节。“书”,书法,字要写得好。“数”有两种,一是数学,要记;一是术数,算命什么的。

  但是孔子在15岁的时候“志于学”是不是就学这些呢?显然不是。还有第三层,“大”学。我们仔细地琢磨一下孔子讲的话,如果仅仅是做职业的儒生,那么“志于仕”就可以了。“志于学”真正的含义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15岁时候的孔子为自己立下的使命。我把这个称之为“大”学。

  第二阶段: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有两层意思。首先,经济上要立得起来。孔子在15岁到20岁干过什么事?给人做家臣,做过仓库保管员,做过牧场管理员……都做得挺好的。最终找到了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能够“志于学”的最好的职业——“私学”。办学,收学费,传播思想。

  孔子一辈子教了3000多学生。在孔子那个时代,全国人口1000多万,假如每一个学生能影响周围10个人,就有3万多人接受了他的影响。这个比例有多大!

  现在谁不尊敬孔子啊,不光中国人尊敬孔子,西方凡是了解孔子的都尊敬孔子。为什么?他对人类做出贡献了。

  孔子19岁结婚,20岁生下儿子孔鲤。为什么取这么一个怪名字呢?因为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是什么让孔子一下子在鲁国连国君都对他特别表示礼遇?他此时做官了吗?没有。靠的是自身的学问、修养。

  到30岁的时候,孔子在鲁国已经有话语权了,有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第三阶段:四十不惑

  不惑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而是具备价值判断力。一个40岁的人还不知道好歹,那像什么话啊。

  孔子30岁的时候,私学已经有了,到40岁,是他的私学大发展的时期,他开始招收第二批学生了。这一段时间里,孔子就干一件事情——教学生。他整天就和他的子弟们在一起,坐而论道。

  也有人怀疑他,孔先生他都40多了,也没做官,也没发财,是不是没有出息呀。中国就是这样,如果到40岁还没有做官,没有职务,就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但孔子自己心里有主见,“人不知而不愠”,有判断力。

  第四阶段:知天命

  很多人认为讲天命是讲迷信,我觉得不能这样讲。我想孔子讲的“天命”至少应该包含这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命运,人的道德责任等等。

  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有道德责任的,一定要意识到这点,不是一生下来万物皆为你。你要为这个社会尽责任。身为儿女,你要孝敬父母;做父母,你要抚养子女;你是老师,要教好学生;你是学生,要好好学习。

  这就是你的天命,你躲不掉。你所有的人生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在这基础上发展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这是天命的基本的内涵。

  一个人做好事不一定是你的义务,但做好人一定是你的义务,因为做好人是你的天命。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然后,既然我们相信人是有天命的,你就会义无反顾,使命来了,你自觉地担当。

  第五阶段:六十而耳顺

  耳顺,第一,听到别人对他的批评已经不生气了;第二,听到世间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不觉得惊奇了,因为见得多了。

  有一次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那时候孔子已经60多岁,是一个老人家了。和弟子们走散了,路也不认得,彷徨得不得了。弟子们也在到处寻找老师的踪影。有一个路人回答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找到老师后说:老师,我怎么找到你的呢?人家说东门有一个人像丧家狗,我觉得肯定是你。孔子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我们想想,人谁不是丧家狗?按《圣经》里讲,人类就是被上帝从伊甸园中赶出来的;按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孔子不生气,只有孔子这样一个大哲人,才会对丧家狗这样的比喻了然于心,并且充分地认可。

  第六阶段:从心所欲

  有人问孟子:儒家讲男女授受不亲。那如果嫂子掉到水里去了,小叔子该不该拉一把呢?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是原则,嫂子掉到水里拉一把叫权变。这个时候你不拉一把,就是禽兽。

  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规矩的境界,而是自由的境界,是从心所欲的境界,是权变的境界。当然前面有一个原则。

  举一个孔子的例子。孔子有一次去卫国,中途被人包围了,对方跟他们谈判说:只要你们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了你。孔子立马就答应了。可是这边包围的人刚一撤,孔子就跟弟子们说到卫国去。那这算不算不讲信誉呢?不算,这是权变。因为被逼签订的合同无效。

  一生快快乐乐

  孔子一辈子有那么多的承担,有那么大的志向,但是他的一生依旧过得快快乐乐。

  子路跟老师说:别人问我你是什么样的人,可我不知道怎么讲。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忧愁,也不忧伤,他是忧国忧民忧天下。

  《庄子·渔父》中说:“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一个瞬间。庄子的这一段描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浪漫。

  孔子爱自然,还热爱艺术。根据记载,孔子是音乐大鉴赏家,而且是演奏家。《诗经》是歌曲集,孔子抚着一张琴,能从头到尾弹下来。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夏有他的严肃却没有他的快乐;曾参有他的沉重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路有他的勇敢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贡有他的智慧却没有他的快乐;冉求多才多艺却失之于算计,算计就不快乐了;子张才高志大却失之于自负,自负就不快乐了。

  能够得孔子快乐之旨的,大约有两个人,都受到了老师的特别夸奖。一个是曾皙,一个是颜回。

  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而他自己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这两句里面有一种潇洒,有一种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你可以想像孔子讲这句话时的神韵。

  这是一种大潇洒,有了这种大潇洒,你才能真正大快乐。没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你是不快乐的。心灵为什么不自由呢?心灵里面有很多负担,心灵里面最大的负担就是世俗的种种好处,权、钱、物质、物欲等等。你把这些东西都放开了,你就快乐。

  所以,快乐的能力是放弃的能力,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心理素质。孔子做到了,所以他快乐。

  第203讲

  题目: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主讲人:李敬一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时间:6月13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6月6日上午9时后领票浙图一楼总咨询台领票)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大讲堂 D0010 孔子,大成至圣的先师 本报记者 陈骥 整理 尹炳炎 摄 2009-6-10 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1;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7;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6;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5;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4;钱江晚报d00102009-06-10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