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浙江新闻·调查
3  4  
PDF 版
· 暗访省道上的“油耗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货车一路卖油,雇主公司叫苦不迭
暗访省道上的“油耗子”
文:本报记者 薛建国 摄:本报记者 钱永安 本报通讯员 黄佳健
  文:本报记者 薛建国 摄:本报记者 钱永安 本报通讯员 黄佳健

  

  嘉桐公路是连接嘉兴、桐乡的省一级公路,过往货车特别多。从去年开始,在这条公路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地人在路边设点,向过往大货车收购柴油。

  买油的是一些什么人?这些油流向哪里?6月14日至16日,记者进行了暗访。

  路边“油”字招牌五花八门

  收油点大多远离市中心

  车子行驶在嘉桐公路上,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路边有什么特别之处。可经车上的报料人指点,我们发现了不少写着“油”字的招牌。这些“油”字有的写在路边墙上,有的写在隔离桩上,比较招摇的是竖起的竹竿上挂着白色塑料桶,桶上的“油”字很是醒目。

  “油”字招牌下,往往会摆放几只桶,但不见人。报料人说,那些人就在远处墙角或某棵大树下正注视着这里呢,只要一见有大货车停下,他们立马就会跑过来。

  我们发现这些收油点大都设在远离市中心的交通干线上,来往的货车多,方便停靠。有的收油点也同时经营补胎、餐饮、收废品、住宿等生意。

  55元收了20升油

  低于市价近一半

  6月14日9时许,嘉桐公路濮院段,我们看到一辆挂车司机正在路边卖油。挂车的油箱特别大,当我们的小车开到跟前时,地上十只塑料桶已全部注满油。司机乐滋滋地数着钱,一边正在收油的是位中年妇女,听口音像是安徽人。

  昨天中午,我们又找了一辆大货车,请司机配合我们开展调查。行驶至嘉桐公路桐乡段,我们注意到一位中年男子,他站在一辆机动三轮车旁,三轮车上摆放着6只大小不一的塑料桶。我们的大货车在他身边停了下来,他立刻拿着一根橡皮管迎了上来。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卖了一小桶大约20升的柴油给他,价格是55元。而按时下的价格,在正规加油站加油,这桶油起码需要100多元。然而再高点,中年男子就不肯买了,他说这一桶油他转手后也就能赚5到7元钱。

  因为做成了交易,这位男子很乐意同我们攀谈。他说他姓夏,是去年到桐乡来的,现在一家人都在做这种生意。他还表示因为转手的价格便宜,收购来的油绝对好销。

  记者发现收油的主要对象是大货车,收的都是柴油。收油者告诉记者,汽油的安全性低,易“跑”(挥发),汽油车卖的量也不多,所以一般不收。

  卖油司机以“消耗”来搪塞很难察觉

  车老板一年为此损失好几万

  张先生是桐乡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他对这种非法收油的行为十分痛恨。他查出公司的一个司机每天在路上要卖70升的油,使公司每天蒙受300多元的损失。

  他还表示,因为这个司机卖量大,才被他查出来,而大货车耗油量大,很多司机很容易以“消耗”来搪塞,是否卖油很难察觉。据他估计,他的公司一年为此损失5万至6万元。

  张老板说,很多司机都乐得偷偷去卖油,因为这是“净赚”的。

  最让张老板感到可气的是,有的司机因害怕老板发觉,卖完合格油品后,再找一些小的加油站或收油者,以极低的价格,加入劣质油品。而劣质油品的使用,很容易造成油路堵塞,对汽车发动机造成的损害很大。

  基本无人管理

  收购油流向私人加油站和工地

  经过3天的暗访,记者发现收油者大多来自江苏、安微和湖北等地。一位安徽来的收油者告诉记者,他们还配套提供“加料油”服务,也就是收购了货车的良品油之后,以防被运输公司发现,就再加些劣质油回去。

  收油者一般会按收来的价格每升加五毛,进行再次销售。油的去向也很集中,一是私人加油站,二是一些工地,推土机、挖掘机都是吃油的大家伙。

  一位收油者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而且从没碰到过有人来管。

  这种非法买卖行为的存在,对车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环境有污染,在路边停靠放油不安全,对国家成品油市场秩序也带来一定破坏。对这一现象,本报将继续关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浙江新闻·调查 B0002 暗访省道上的“油耗子” 文:本报记者 薛建国 摄:本报记者 钱永安 本报通讯员 黄佳健 2009-6-17 钱江晚报b00022009-06-1700017;钱江晚报b00022009-06-1700019;钱江晚报b00022009-06-1700020;钱江晚报b00022009-06-1700021;钱江晚报b00022009-06-17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