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中国新闻·传媒
3  4  
PDF 版
· 像绣花一样,拨开2000年的迷雾
· 变性手术患者应无犯罪记录
· 歼-10国庆期间亮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探访秦兵马俑发掘现场,考古队长细细解析——
像绣花一样,拨开2000年的迷雾
不会出现文官俑 将军俑值得期待 秦始皇是秦俑主人证据充分
本报特派记者 何昉堃
  酷暑中的古都西安炎热无比,但众多的游人依然一拨又一拨地涌向秦俑博物馆。

  停下脚步,倚靠在围栏,伸长了脖子,尽力把目光投向4米多深的坑底,那里是沉默了2000多年的秦代兵俑,现在刚刚露出了小半个身子。4天前,秦兵马俑一号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第三次发掘,蜂拥而至的媒体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而昨天,闪光灯退潮,游客们终于过了一把瘾,亲眼见证发掘工作的进行。

  考古发掘就像绣花

  昨天下午2点半,几拨人数众多的旅行团不约而同地齐聚到秦兵马俑一号坑所在的大厅。

  显然,游客们在展厅的两个位置最为聚集。一是在刚进展厅的位置,因为这里能够纵观整个1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厅,游客们一进来就被千余件排列齐整的兵马俑镇住了神。而另一个有足够吸引力能粘住大家脚底板的地方,自然是一号坑中间偏西北的200平方米区域,这里正是本次发掘的区域。

  围栏外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围栏内,12名考古工作人员正埋头仔细地进行着发掘工作。这次的发掘区域经过前期的发掘准备,已经形成了3条过洞。

  首日挖出的四马战车在离游客最远的一条过洞内,由于被夯土墙阻挡,已经露出局部的马俑并不为游客所见。看得最真切的还是第2条过洞内的几尊已经露头的人俑,工作人员正用小刷子、小铲子在露头的陶俑周围小心地发掘。

  “考古发掘真像是绣花!”在导游的催促下,一位驻足观赏了3分钟左右的游客,向身边朋友感叹。这话还真不假,在现场指导发掘的考古队执行队长许卫红告诉记者,文物发掘需要的就是十足的耐心。

  彩绘兵马俑秘方保色

  在发掘现场,有四五只储物箱子摆放在并不显眼的位置,但可不要小看了它们的作用,因为箱子里装的就是此次发掘过程中保护彩绘的主要法宝——特制药剂。这是中德专家研发数年的成果,它们将用来及时防止彩色兵马俑在出土后被氧化退色,甚至干卷、起翘和脱落等问题。

  一直在现场指导发掘的考古队长许卫红说:“保护彩绘,打个比方说就是要让色彩粘在皮肤上掉不下来。”在发掘过程中,如果考古人员发现彩色陶片,争取保护色彩的时间只有三四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考古人员会第一时间给彩色陶片用上这种特制的药剂,然后用保鲜膜包裹密封,随后再立即送到附近实验室。通过这样的处理,彩色的兵马俑就能被成功保护下来。

  “这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虽然经过保护处理后没有刚出土时那么颜色鲜亮,但已经能保证颜色不脱落。”许卫红说。

  不会出现外国人面孔

  自从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以来,隐藏在这200平方米下的神秘留给大家许多的期待。比如此次发掘,是否能发现文官俑,能否出现外国人面孔等等,记者就此采访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占成。

  刘占成说,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一号坑中主要是步兵、车兵组成的军阵,这一点从发掘修复后的人俑就能确认。在军阵中不可能出现文官佣。而对于外国人面孔的推测,刘占成更是认为不可能,因为在已经发掘修复的人俑中,总体都以关中秦人形象为主,少数民族的形象也不多,外国人基本没有可能。

  “相比文官俑,将军俑更加值得大家期待。”刘占成介绍说,在一号坑之前完成的2000多平方米的发掘中,出土了1087件陶俑,在这之中,有5件为将军俑,这说明一号坑内是有将军俑的,在未发掘的14000多平方米的区域中,可以肯定将有将军俑的出现。

  秦始皇就是秦俑主人

  目前,曾有人质疑秦俑主人是否是秦始皇。对此,刘占成和许卫红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一致认为秦始皇确是秦俑的主人,秦始皇是秦俑主人证据充分。

  对于这一判断,两位考古专家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第一,从地层上来看,发现秦俑的地层属于秦文化层,这点已经肯定;第二,从目前整个秦陵区已发掘的陪葬坑来看,所有兵马俑在建设形式上是一致的,比如都有俑道等;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已出土的文物来看也能说明,最明显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兵器上明确出现了吕不韦的名字,吕不韦为秦始皇的丞相。“基于这3点理由,判断秦俑主人是秦始皇的证据已经很是充分。”刘占成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中国新闻·传媒 B0005 像绣花一样,拨开2000年的迷雾 本报特派记者 何昉堃 2009-6-17 钱江晚报b00052009-06-1700017;钱江晚报b00052009-06-1700019;钱江晚报b00052009-06-1700020;钱江晚报b00052009-06-1700021;钱江晚报b00052009-06-17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