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娱
3  4  
PDF 版
· 《残日》等待“破墙”而出
· “我追求
有诗意有尊严的生活”
· “她是一个
特别检点的女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残日》等待“破墙”而出
下周一,15件浙产美术大作将装箱运往北京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穿着沾有油画颜料的T恤衫和长裤从门外走进了画室,美院象山中心校区3号楼306房间里,这幅“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大型油画《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9米×3.6米),已处于收尾阶段。下周一,这件作品将与其他14件作品一起,从杭州起程,运到北京接受最后的检验。这也意味着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艺术家们长达数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大的“果实”。

  本报记者 裴建林 通讯员 徐元 赵星 丁建锋 摄影:本报记者 李震宇

  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05年启动,中国美院经过多轮PK,赢得15件作品的创作任务,其中油画10件、国画4件,雕塑1件,由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等4人合作的《残日》便是其中之一。昨天,不时有师生走进画室来看,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幅作品马上就要运去北京了。前几天,孙景刚曾问过许江:“许老师,这个画画完以后怎么办?”言语间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作品是完成了,但现在遇到了让人头疼的运输问题。许江点燃了一支烟,看着这幅巨作对记者说,“最长的车皮只有8米多,没法运,所以我们弄来了一个集装箱,10多米长,打算把它与其他作品一起装进去。”但把这副巨作搬出画室又是一个难题,“一种方法是把画幅拆了卷起来,然后再到其他地方花大钱做一个很大的框把它绷上去。还有一种办法是把这堵墙拆了,运出去。”他指了指画室内的一面雪白墙壁对记者说。

  在校区6号楼的底层,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正在打理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中流砥柱,众志成城——98中国抗洪志》。“这个作品有一吨多重,下面安装了轮子,到时候要推着出画室。”杨奇瑞说,等到北京的验收通过后,再把玻璃钢翻成铜铸,那个时候整个作品的气势就出来了。

  据悉,这两天,15件作品将陆续集中到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美院一名工作人员昨日告诉记者,这次去北京还专门带了两名木匠,因为油画框的组装和拆卸及把画幅绷到框上去还真是一门技术活。

  创作者语

  历史画的创作,不仅是对绘画技法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综合训练。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作品真实的关系?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如何在历史事件中呈现?这些都是参与此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美院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昨天,多位艺术家跟记者讲起了各自作品背后的故事。

  许江(《残日》作者之一):与两个月前相比,即将完工的《残日》的基调更为深沉,但画面上的主体人物则更为明亮,特别是那个中心人物——一名受伤的战士。这个人物有一种“金灿灿”的感觉。我们本来想用《南京!南京!》中的刘烨做原型,但电影的画面是流动的,很难抓住某个固定的时刻,所以后来我们又找来几个模特拍了一大堆照片,从中选取了各个部位。这个人可以说是各个人物的复合体,可能是刘烨的眼睛,或者某个人的脸。另外,在日本兵的造型处理上我们也有一定的新意,以前的作品中我们总是把他们刻画成像禽兽一样,这次是正常处理,并没有丑化。

  全山石(《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作者之一):这幅画的远景是血红的天际;前景则是站在最前方带领义勇军抗争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身后是一众工人和农民。很多人建议在前景人物的脚下放一面日本国旗,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做。一则显得过于表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说的敌人并不仅仅是当时的日本侵略军,而是所有敌对势力。

  章晓明、周小松(《雪白血红》作者):我们这张画想摆脱传统历史画中典型人物的套路。在这张画里,只有一张脸是清楚的、正面的,画面当中的脸都是那种好象有,近看又没有,再仔细看又能品味出很多细节的样子。在格斗动作的安排上,我们减掉了一些漂亮的姿势。因为真正格斗的时候,人一瞬间的动作都很奇怪,甚至还有很多让人不理解的动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 D0002 《残日》等待“破墙”而出 2009-6-19 钱江晚报d00022009-06-1900016;钱江晚报d00022009-06-1900015;48257178002CE175482575D8001B29C7[A1-裴建林≈B1-杨霞云];钱江晚报d00022009-06-1900014;钱江晚报d00022009-06-1900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