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凤凰卫视那个在嬉笑怒骂中读报的名嘴杨锦麟吗?如今,不再读报的他,改行万里路,“走读大中华”了。
昨天,杨锦麟应邀来到杭州,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前沿论坛作专题报告。依然是嬉笑怒骂,依然是妙语连珠,依然是收发自如。言谈间,他笑说,自己一直关注浙江,希望能找到大众普遍关心的走读浙江题材。
选读新闻标准一个字:善
很多人知道杨锦麟,是从凤凰卫视2003年推出的节目《有报天天读》开始。昨天的互动时间里,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是这个读报节目的粉丝,从80后小姑娘,到退休已久的老人,甚至有家长以“粉丝之父”的名义强烈要求和杨锦麟合影。
杨锦麟给记者说了个笑话:去马来西亚旅游,吃大排档,他穿着大花衣服、戴着墨镜帽子,全副武装,然而,刚进店门,就有人以光速冲来。“杨锦麟,难怪你不读报了,原来跑这玩来啦!”
去年,《蒙代尔》杂志将杨锦麟评选为中国最具有市场价值的电视主持人,排名第八,身价1.7亿元。“我是生活所迫,不得已给凤凰卫视打工,不小心打出精彩来。”
杨锦麟普通话虽并不标准,却以两三个人的班底、每集298元港币的成本,撑起了一个引起200多家电视台仿效的读报节目、一个7年里都占据凤凰卫视收视率前10名位置的低成本节目,成为观察世界和审视自身的第三只眼睛。
杨锦麟自己对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些解读和总结。
他说,《有报天天读》实际上就是报纸摘要,信息量大,视野宽广,“现在平均每天读报的时间是24分钟、56条信息,这56条的信息大概要从3000条的新闻里面去筛选出来,我每天10点睡觉,凌晨4点就要起床做节目。”
但《有报天天读》不止是摘要,它吸引观众的在于评论。这个一身唐装的老头,喜怒形于色、动作大开大合,对当下发生的政治时事新闻重点解读,将观点一一归纳。
杨锦麟笑说,做节目7年,如履薄冰。一个带有政论色彩的电视节目,如果没有锋芒是票房毒药,但锋芒毕露又是死路一条,“杨锦麟和窦文涛,是悬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头上的两把刀——一个刀刀见血,一个胡说八道。生存的艺术尽在分寸的拿捏。批评的技巧,我没有办法教给你们,这需要阅历、观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对于读报内容的选择,他却用一个字概括了出来:善。“做这种节目,你别牛,不要以为你真的是明星,你越拥有话语权,越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出发点要善。爱之深,责之切。”
穿唐装是为了“捞”回成本
杨锦麟和浙江有缘。
昨天的演讲尚未开始,杨锦麟就先从观众席里找人:“王先生在吗?”他说,自己先后有过两个杭州姑娘做助理,其中一个已经去了别的媒体,另一个则已正式成为《有报天天读》的第三位员工,就是这位王先生的女儿,“这个节目做了7年,有她们的功劳,所以跑来杭州吹牛是有道理的。”
他说,自己穿唐装上节目,是有渊源的,“当时凤凰资讯台有一个栏目叫三剑客,叫我客串,我兴冲冲做了5套唐装,结果这个节目不堪负荷,一个月之后就停掉了。香港穿唐装就三种人,第一种是莫名其妙文化人,很有文化;第二种就是酒店酒楼的知客,送点心的;第三种是市场送货的。我不能穿唐装上街,但是我投入了5套唐装,所以我要把成本捞回来,上凤凰卫视就穿唐装。”
而从今年开始,杨锦麟放下报纸,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这就是他的新节目《走读大中华》。
“行者无疆,读报是读万卷书,但毕竟是二手传播,还不是亲身体验;走读是行万里路,是现场的直接体验,是实实在在触摸和了解真实,实实在在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他说,一个老头到新闻现场,边走边看、边读边评,这是凤凰卫视管理层希望突破节目总是被克隆复制的另一次突围,希望在主持人创意上继续杀出一条血路。
节目开播半年多来,他行走大江南北,从香港、台湾到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地,行程将近两万多公里以上;每次都要从15小时的拍摄中,剪辑出30分钟的节目。
《走读大中华》一直没有来过浙江。杨锦麟表示,他欣赏浙江人的认真、执着,“他们不声不响,但往往给人以惊喜。我会走读浙江,但是选择什么题材,我还会斟酌,但是肯定是你和我都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