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倡议发起的“我和我的祖国”城市民谣创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日起,本报向即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发出邀请:请你们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像一只只蜜蜂,飞向浙江城乡,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原生态的民谣作品采集回来,将那些口口相传也许现在有些被人淡忘的民间歌词记录下来,给本次大赛提供最清新的民谣样本。
这几年,每年的暑期,钱江晚报人文版都会密切关注大学生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时候还会策划、组织一些主题性活动,今年我们的主题就是:“我和我的祖国”民谣创作大赛。为此,我们请即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做一件事——到城市或乡间的各个角落,收集能表达“我和我的祖国”情感的民谣作品,或者用民谣的形式将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感悟写成简单但又具有深意的城市民谣,发给我们。
民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它以粗粝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群体的喜怒哀愁。民谣能直接而形象地表达民间的情感和诉求。浙江各地特别是乡间有着形形色色的民谣,它们流传于众人的嘴里,存在于众人的心里,只是今天的大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关注民谣这种文化样本,所以本报今天向众学子发出关注民谣的倡议。
“我和我的祖国”?象牙塔中的你也许会有疑惑,我能不能完成这样的命题?而且是用民谣这种形式。现在我们明确地告诉你们,即将扛起暑期实践大旗的学子们——你们能!走过奥运会,走过地震,当过火炬手,当过志愿者的你们,早已令全社会对你们刮目相看,尤其是80后90后的形象更有一种担当的意味。在这样的时刻,用民谣纪事体,来思考“我和我的祖国”,来发现“我和我的祖国”正当其时!
同时,不要认为这个主题很大。放心,我们要你写的不是《歌唱祖国》这样宏大叙事的歌曲。听过艾敬《我的1997》吗?那可是当年香港回归时最红的歌,并一直传唱至今。为什么?就因为它朴素、简单、动人,写出了一名小女孩对香港的向往。我们向你征集的民谣,正是这个样子,只要是你的心里话,谱上简单的曲子,假如唱出来很有感觉,那就OK。
你也可参考今年3月27日钱江晚报的特别报道《60年,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我做了什么》中,就收录了60名普通百姓这样的集体口述实录,它们是琐碎的、微小的、个体的,但却是最真实的、最真情的。这也是我们想让一支支暑期实践小分队变成我们的一个个民谣采风小组的原因。如果你去的是乡村,那么请留意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民谣;如果你去的是城镇,大街小巷老奶奶的口里说不定就会冒出几首充满生活智慧和时代特征的民谣。只要你有心,你就能发现“我和我的祖国”在民间以不同语言不同元素呈现的同一种情感。
另外,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以民谣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某一天你们到一个建筑工地调查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状态,获得了大量信息,收获了许多感悟。到了晚上,你就可以把这些信息和感悟以歌词的形式写出来;你不必等到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了才动手写,完全可以在实践中的任何一天动笔。当然了,这个民谣仍然得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来写。
我们将择优刊登其中的优秀作品,同时见报的还有你们的暑期实践报告。一边是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一边是形式活泼、内容轻松的城市民谣,相信这样的组合很有新意,也很容易勾起读者的阅读欲。同时,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民谣作品,我们将请专业人士谱曲,也许它就会出现在9月底的城市民谣演唱会上,由专业歌手唱响!
学子们, 还等什么,赶紧行动吧,把你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搜寻到的民谣发给我们!我们的地址是:
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1108室钱江晚报文艺部
邮编:310039;电子邮箱:qbwy@z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