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许卫红:秦俑坑里的考古女队长
· 刘占成:考古发掘令人如此兴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刘占成:考古发掘令人如此兴奋
本报记者 李玲玲
  刘占成,秦兵马俑馆考古部主任。1977年,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分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一年后,成为考古队的一员,参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工作。从那时候开始,刘占成所在的秦俑考古队先后换了4任队长,隶属的单位也经历了文管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唯一不变的就是刘占成对于兵马俑的发掘保护一直不曾间断。

  从朝气蓬勃的大学毕业生到年过半百的考古专家,刘占成与一尊尊兵马俑共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发掘兵马俑30年

  在第三次发掘现场,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刘占成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甚至刘占成还拿起话筒,站在坑底为观众进行了现场直播。

  “24年后再发掘,并不等于这24年工作人员不干活。博物馆外的考古发掘工作、馆内局部遗迹遗物的处理、一些小范围的试掘考古清理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论文,从来都是默默持续着的。”

  其实,刘占成本人并不直接参与此次考古发掘,他之所以受到如此瞩目,缘于他30多年的秦俑一线发掘经验。从1978年踏入秦俑坑以来,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参与了所有坑的历次发掘工作。这次时隔24年之久的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让已经56岁的刘占成兴奋不已,在有生之年,能亲历秦俑挖掘,这对于一个考古人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兵马俑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一进展厅,注视着那矗立的、威严的秦俑,我总觉得他们在跟我说,‘再挖出一些东西陪我们吧’,‘早日揭开我们身上的谜团吧’。”

  刘占成说,自己从5岁时就跟随父母来到西安,对这座古城充满了好奇,听了诸多关于秦陵的传说,上学后,兴趣就渐渐转移到文物考古方面,大学如愿进入历史考古专业。

  提起刚到秦俑坑时的情况,刘占成感慨道,当年他和一个同事挤在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里,一个大炕占去了大半,他们看书时就将桌子搬到炕上,睡觉时再搬下来。

  为项羽申冤

  “只有在地下坑内,才能找到一种职业的满足感。”刘占成说,只有身临其境,感受那种隐蔽神秘,才真正感受到发掘工作中作出的决定和判断都必须非常严谨。

  多年的一线发掘经验,让刘占成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在6月13日的发掘现场,一号坑中那非常明显的黑色灰烬,又引起游客对于到底是谁烧了秦俑坑的遐想。刘占成又一次重申了他多年前的观点,“这不是项羽所为。”

  据了解,一些文献曾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项羽入关发之(指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等。不少学者认为文献中记载项羽掘始皇帝冢,便由此推断项羽掘秦俑坑;项羽烧了秦宫室,自然推断项羽也烧了秦俑坑。

  刘占成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早在2004年,秦兵马俑发掘30周年,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时任秦俑馆考古队队长的他就为项羽申过冤。

  “历史的记载不一定等同于历史,我们只能把它作为研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更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根据自己做秦俑坑30多年的发现,刘占成提出,秦始皇陵的封土层并没有被破坏的迹象,而且封土上也仅发现了两个直径不足1米的小盗洞,这从考古学角度否定了项羽大规模揭顶开挖秦陵的可能性。

  此外,在秦陵封土中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强汞异常区。如果陵墓内真遭到项羽大军的劫掠和焚烧,那么,墓内的汞早就已挥发干净,根本不会出现现在的情况。

  刘占成曾以洋洋万言的论文《还项羽一个清白》阐述了其观点。

  断言不会出现文官俑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之前,曾有媒体抛出五大亮点期待,诸如能否发现文官俑?能否出现外国人面孔等等?

  对此,刘占成表示,“一号坑主要是秦皇兵俑战阵,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里只会有战车、步兵俑、骑兵俑等兵种,而不会出现文官俑。”同时刘占成认为,在1号坑6000多个兵马俑中,未发掘的范围内肯定会有将军俑,但绝不可能有外国人。

  此外,针对目前流行的一号坑内秦俑为方阵的说法,刘占成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兵马俑应该是一个防守型“圆阵”。

  刘占成说:“我们考古人重视用事实说话,外观上看,一号坑是一个由步兵俑和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但方阵一般是攻击阵形,而兵马俑是位于秦始皇陵的正东面,这暗示了军阵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守灵。另外,一号坑最外层的武士俑都面朝不同方向,这都是防守的标志。所以我认为兵马俑是一个随机应变、左右旋转的屯聚圆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C0002 刘占成:考古发掘令人如此兴奋 本报记者 李玲玲 2009-6-22 钱江晚报c00022009-06-2200005;钱江晚报c00022009-06-2200013;钱江晚报c00022009-06-2200015;钱江晚报c00022009-06-22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