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6月13日下午1时,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迎来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在发掘现场,一名女考古工作人员尤其引人注目,她就是此次发掘考古小队的执行领队——许卫红。作为一个已经与秦俑打了20年交道的考古专家,兵马俑于她就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名著,她的使命就是去读好它,读懂它。在她眼中,她用小铲子挖出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她的使命就是还原这些文物的真实生活。
立志考古的高中女生
考古,在笔者印象中与坟墓、尸骨相关,与枯燥、恐怖相连,惟独与女人无关。可许卫红却让我大跌眼镜:她是女性,在高中时就立志上考古专业,工作后,在秦俑坑一待就是20年。
许卫红是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与众多师兄一起到了陕西临潼,开始自己的考古生涯。
对于本报记者“你是否是调剂到考古系而无奈入行”的疑问,许卫红笑了:“我可是第一志愿报考的考古系,因为我喜欢,觉得这是一个特有文化的工作。”
其实,许卫红志于考古,说起来还与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有点渊源。
1985年6月19日,夏鼐去世,关于他的事迹介绍频见报端。那时正是许卫红高考报志愿之际,经常读报的许卫红动心了,“夏先生不仅名字起得有学问,他所从事的工作也那么有文化,我也要选择考古。”于是,吉林大学考古系多了一个北京女孩的身影。
在学习之余,这个女生憧憬着以后“天当帐、地当席”的野外生活,想象着通过一把小铲子,揭开古代神秘面纱那一刻的喜悦。
20年过去,许卫红还是一如当初,考古发掘依然是她的最爱。
能喝啤酒的女考古专家
“想要干考古就得会喝酒。”这好像是作为考古人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许卫红介绍说,考古挖掘是一个集体劳动,尤其在野外作业,一堆人长时间的挖土终于有了重大发现时,喝酒无疑是最好的庆祝方式,而且得是那种拿着酒瓶对吹的豪迈形式。
2006年6月,许卫红被抽调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考古队,并任领队。回忆起那段吃睡在野外的日子,许卫红说,作为考古队中唯一一名女性,自己给整个队伍既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了不便:诸如每天晚上到厕所冲凉,一定得挂上“有人”的牌子;晚上再热的天,自己也得和衣而卧。
望着满天繁星,嗅着庄稼苗的气味,许卫红说,当时自己脑海中竟然出现了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画面。
但半个月后,当他们终于摸清了葬群的分布规律,得以结束在玉米地中穿行的日子时,拿着啤酒瓶与队员大喝的许卫红又忘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已经十几年没穿过裙子,也不知道自己穿上会是什么样子。家人都习惯了我的工作,女儿也经常到秦俑坑来看我。”在妈妈的影响下,今年17岁的女儿对兵马俑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读好兵马俑的考古队长
秦俑对每个考古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都希望自己能去探究留下诸多未解之谜的秦始皇陵。
许卫红无疑是幸运的,毕业后,她就从吉大到了临潼,那时正值秦俑博物馆扩建高潮,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要进行发掘和对外展出。在袁仲一等老前辈的指导下,许卫红开始了又一代考古人的秦俑情。
在许卫红看来,出土的每样小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生活细节的,自己的努力就是还原它们的生活。或许是因为女性的原因,许卫红关注的角度更细致,一枚小纽扣,一个小发簪都能引起她的无限想象,这从她《秦陵陶俑军服纽扣初探》等科研论文中便能看出。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是兵马俑发掘有史以来首次进行系统规划,作为现场发掘的执行领队,许卫红身感责任之重。在发掘首日,许卫红有幸挖到一个圆形漆木环,上面残存着红色和绿色彩绘。 “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现彩绘,而且现在有了技术的保障,我们不再担心彩绘的保护问题。”同时,许卫红又指出,考古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期待短时间内就有多少重大发现。
“兵马俑是一本值得几代考古人去读的艰深名著,它不断地给世人惊喜,我的任务就是读好它。”许卫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