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杭州新闻·法眼
3  4  
PDF 版
· 十年心血,铸就三千铁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追记定海刑警、一等功臣郑树富
十年心血,铸就三千铁案
本报通讯员 赵军 谢佳 包能伟 本报记者 柏建斌
  牺牲的警察每年都有,他们不是倒在枪林弹雨之中,便是面对凶嫌浴血搏斗而献身。郑树富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经历,他每天面对的是成叠成叠的案件材料。但是,10多年来他每天24小时保持待命状态,随叫随到,因为他的这个岗位,关乎每一个涉案人的命运。

  郑树富是舟山市定海公安分局刑侦大队预审办案中队中队长。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据统计,仅去年就审核了各类刑事案卷500余卷,累计加班加点500多个小时。而近10年来,经他审核的各类刑案超过3000余件,没出过一件差错。

  去年11月27日,郑树富因患胃癌病逝,年仅50岁。近日,浙江省公安厅发布命令,郑树富被追记一等功。

  10年审案3000——没错一件

  “走吧,散步去!”只要在定海,这晚饭后的散步,是郑树富和妻子王友娥的必修课。“他的工作太花时间,说起这散步,其实也是一带两便的事。”大前天,王友娥回忆起丈夫的点点滴滴,眼睛很快湿润了。

  “这散步的路线是从家里到公安局,一路上,有时我们聊聊家常,但更多的,是他在接电话,或者走神了,就想案件上的事。”王友娥说,散步的终点,是他上办公室看案卷,而她却独自回家。

  定海刑侦大队负责案件审核的只有两人,除了郑树富,还有一位是副大队长。一年上千个案子,所有的案件材料,都得一页页看完,最关键的是,还得用专业眼光,分析办案子的民警侦查对不对,笔录做得是否全面等等,因为案件最后的定性,关乎所有涉案人员的命运:拘留批捕,或者取保释放,等等。

  “我们统计过,去年郑树富总审核刑事案卷500余卷,审核刑拘人员700余名,报捕540余人,移送起诉580余人。”刑侦大队长说完这个数据后打了个比方,他说有个盗窃案,就一个嫌疑人的笔录就有40多页,但这个案子涉及的团伙成员有13人,笔录有多厚可想而知了。但是,这些笔录只能算一个案卷,每个案子他都要审3次,最后再做成一份综合笔录交检察院。而所有这些案卷,郑树富都得在规定时间内审核完毕。

  案件办到一半,突然想听听郑树富在定性上的判断,同事们自然想到了他。案卷做好了,但有几个疑点一时解释不通,他们又拨打郑树富的电话。在战友们看来,郑树富可以随叫随到,一到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在寒冬腊月的凌晨或半夜,被人从热被窝里“揪”到办公室,对郑树富来说是家常便饭。

  2008年11月的一天,天已趋凉。舟山医院内科大楼4病区15床,郑树富斜靠病床,仔细翻看着一起非法持有毒品案子。

  同事刘再伟走进来,心痛地说:“把这个案子交给我吧。”

  “没事,都是我经手的,等出院了,还是我自己办吧。”

  此时,郑树富已经病入膏肓,他的生命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分局统计,算上他生命中最后看的案件,他这10多年来,已超过了3000卷。

  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

  ——明察秋毫

  “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许对人家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这是郑树富经常说的一句话,而定海解放所刑侦中队民警周勇对此感悟颇深。这是去年8月11日的事,当时周勇正在办理某汉堡店内服务员盗窃老板笔记本电脑、相机和现金的案件。“我们一开始就把这案件定性为盗窃案,因为那个服务员交代,他当时就是想偷,动机很明显,而且人赃俱获。但郑树富看完案卷后,提出了他的看法。”

  那家汉堡店里有没有内门?这是郑树富当时提出的问题。周勇一下子就愣住了,因为他觉得案件简单,并没去过现场。其实,郑树富那时的身体已不正常,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去趟现场。在店里,他让老板一一指证了当时笔记本等物件的所在,结果发现被盗物品的中心现场和外面店面没有明显的间隔。“店内盗窃,而且老板离开之前委托给那个服务员看守店面,该服务员应该有职责和义务,案件性质可能有问题。”

  最后,此案件果然被定性为侵占,而由于侵占数额又达不到法定的量,最后该嫌疑人被释放。

  郑树富的工作,是案件定性审查,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上行或下行。在同事眼里,他不善言谈,但他丰富的办案经验,健全的法律知识储备,令人称道。

  怜子如何不丈夫

  ——父子情深

  郑树富的儿子郑健,杭州某院校大四学生。他心中永远的痛,是没能最后见上父亲一面。

  “妈,爸爸呢?”

  “他呀,刚睡下,别打扰他了。”

  “妈,今天爸爸总在家吧,让他听电话。”

  “对了,他在卫生间呢,明天吧。你好好准备考试!”

  这是郑树富最后几天的日子里,正在杭州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儿子和母亲的对话。其实,母亲是为了让儿子安心考试才这么说的。而此时,病床上的郑树富已无法讲话了。

  4年前,儿子考入大学。老郑每天再忙,也会抽空打个电话,可谓父子情深。郑树富病重住院后,老郑特意关照亲朋好友,不许打电话通知郑健。11月20日,最终知道父亲生病住院的郑健,从杭州赶到舟山,一定要留几天陪爸爸。可“倔强”的父亲,硬将他“骂”回学校。

  11月27日,老郑病逝。3天后,考完公务员笔试的郑健回到家中。迎接他的已是父亲的遗像了。

  也许父子间真有感应,考试的那几天,郑健就是放心不下父亲。“怎么几天不接我电话呢?不会出事吧。”就这样,勉强参加完了公务员考试,但差0.3分没能考上国家公务员,也错失了与爸爸见最后一面,这成为郑健心中永远的痛!

  本报通讯员 赵军 谢佳 包能伟 本报记者 柏建斌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法眼 A0003 十年心血,铸就三千铁案 本报通讯员 赵军 谢佳 包能伟 本报记者 柏建斌 2009-6-22 48257178002CE175482575DC002E7F78[A1-柏建斌≈B1-朱成方];钱江晚报a00032009-06-2200019;钱江晚报a00032009-06-2200017;钱江晚报a00032009-06-2200020;钱江晚报a00032009-06-22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