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6版:人文
3  4  
PDF 版
· 昨晚,电影属于年轻人
· 娱记被祖里尔迷倒
祖里尔被汉克斯电到
· 这回来的大导巨星
都是中国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第12届中国上海电影节昨闭幕,最大牌的明星给年轻的电影人颁奖
主席丹尼·博伊尔动情致辞,希望中国成为下一个电影“新浪潮”中心

昨晚,电影属于年轻人
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晚闭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闭幕式红地毯的星光相比开幕式毫不逊色——英国巨星伊万·麦克格雷格、法国传奇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韩国殿堂级导演林权泽、《朗读者》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电影音乐大师昆西·琼斯,以及由丹尼·博伊尔领衔的评审团——让闭幕式的红毯走秀显得分量十足。

  与往年相似的是,站到领奖台上的电影人依然是众多不为人知的新面孔。竞赛单元中最受媒体关注的中国影片《白银帝国》只拿到象征性的评审团奖,中国的另一部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获得评委会大奖,丹麦电影《原创人生》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

  昨晚的颁奖典礼上,颁奖明星们的大牌和获奖者的年轻形成鲜明对比。

  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没头没脑地在开幕式上拿到一尊奖,其直率的获奖感言曾让观众哄堂大笑。到了闭幕式上,两次戛纳影后、两次威尼斯影后、一次柏林影后得主伊莎贝尔·于佩尔获得了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这位欧洲影后显然比哈利·贝瑞准备得充分多了,她费力地看着拼音用汉语讨好本土观众:“大家晚上好。我非常高兴来这里,我喜欢中国电影,希望再次来上海。”电影配乐大师昆西·琼斯则获得了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这位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伟大黑人音乐家将和谭盾一起为明年的上海世博会创作歌曲。

  成对上台颁奖的嘉宾们互相致敬和吹捧构成整个典礼的主旋律。莫文蔚主动向瑞士著名导演萨维耶·克勒示好,开玩笑地要求在他的下一部电影里出演角色。安迪·麦克道威尔对关锦鹏说:“请捏我一下,让我知道这不是做梦。”关锦鹏立刻回应:“我是您的忠实粉丝。”余秋雨向栗原小卷献殷勤:“我们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每次见到,您都是东方美的典范。”杨紫琼对身边的丹尼·博伊尔致敬:“我为能和我合作过的,并且是我深深崇拜的导演一起颁奖深感荣幸。”丹尼则马上借杨紫琼身上橘色的礼服示爱:“有一句英文诗歌说:橘色象征了我爱你。”

  上台来领奖的摄影师、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几乎都是年轻人。《爱之伤痕》女主角西蒙那·唐从安迪·麦克道威尔手中接过影后奖杯,激动得泪洒当场,说不出话来,在主持人一再鼓励下,她才哽咽地说:“这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幸福的时刻。”

  相比影后的激动,影帝获得者《原创人生》的男主角斯维利·固德纳松则显得信心十足,充满新人的锐气。他的获奖感言颇为经典:“我其实没有在表演,我只是在反应。当和一个出色的团队合作时,我只需要对他们给我的激励予以反应就行。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让我可以努力前行。”

  尽管从开幕直到最后的颁奖典礼,电影节最重要的竞赛单元的电影和电影人的风头完全被评审团和各路明星喧宾夺主,成为媒体诟病这个A类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尴尬,但上海国际电影节似乎越来越成为鼓励电影新人的温床。就像评委会主席丹尼·博伊尔最后的致辞中讲的一样:“我们怀着一种年轻的心态把奖项给予那些更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员,鼓励他们的创新,这正像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年轻的电影节本身一样。希望上海国际电影节能继续鼓励年轻、有活力的电影人。法国曾经有新浪潮,希望以后出现一个中国的新浪潮。”

  本报上海专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B0016 昨晚,电影属于年轻人 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2009-6-22 钱江晚报b00162009-06-2200005;钱江晚报b00162009-06-2200006;48257178002CE175482575DC004DA464[B1-杨霞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