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杭州新闻·独立调查
3  4  
PDF 版
· 无籽瓜,说白了就像“无性繁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瓜越来越甜、籽越来越少,可吃的人越来越担心。本报记者走访调查——
无籽瓜,说白了就像“无性繁殖”
本报记者 肖菁 俞熙娜
  前两天,城北某小区门口来了两个西瓜商贩,一边是皮卡车上满满一车现在最常见的花皮圆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麒麟瓜”,另一边是一位脸色黝黑的农民骑了辆三轮车,载的是黑皮大西瓜。两商贩都对自己的产品做了“现场展示”,各有一个西瓜对切亮相:花皮圆瓜个头稍小,4公斤左右,一刀下去,整个瓜应声裂开,红瓤多汁,基本上没什么瓜籽;黑皮大西瓜在6公斤左右,一刀下去,倒也清脆,红瓤里有点点黑色瓜籽。

  那晚的销售,三轮车明显火爆于皮卡车。其实两者价格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居民们都认为,黑皮瓜才是老底子的西瓜,好吃,安全。

  仔细想想,这倒是个问题。目前市场上的西瓜跟以前的西瓜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无籽瓜越来越多?到底哪种西瓜更好吃、更安全?

  为此我们走访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张明方,浙江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人陈利江、农作处高级农艺师胡美华,浙江省农业厅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蔡仁祥,台州路桥灵生现代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灵生等人。

  黑皮浙蜜VS“麒麟瓜”,天然VS大棚

  记者生于上世纪70年代,住在杭州最市井的河坊街,对于西瓜的记忆基本上是和明晃晃的太阳和满树的知了声连在一起的。那个时候,西瓜似乎都是放了暑假才有的,每天下午,孩子们拎着铁皮桶,去打一桶井水,把西瓜浸泡在里头。晚饭之后的“作业”之一就是啃西瓜。老底子的西瓜个头都挺大,一般都在10斤以上,大多数是黑皮的,也有花皮的,里面都是黑籽,有时候瓜籽吐在门口的梧桐树下,过两天,还会长出两片绿绿的小叶子。

  所以,当小个麒麟瓜、无籽瓜等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占领西瓜市场时,我们总是心存疑惑。

  我们的描述到了专家口中就成了专业的西瓜品种。

  大个头黑皮瓜,那叫“浙蜜”——上世纪70年代末培育成功,是我们最早一代杂交品种的西瓜,也是露地(即指露天)西瓜的精品品种。“最早的叫浙蜜一号,现在浙蜜六号都快培育出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杭州和省内(除台州)市场上“浙蜜”独霸一方,三十岁以上的人兴许还能记得那时的商店菜场里,西瓜摊上贴个纸板,写着“浙蜜一号”几个大大的字,类似于今天水果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温岭麒麟瓜”。

  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麒麟瓜”,是以“早佳8424”为主的花皮圆瓜——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新疆吴明珠院士培育出来的,后由原浙江农业大学引进,最早露地种植时表现并不好,抗虫害能力差,容易裂瓜。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设施(即大棚)种植全面铺开时,“麒麟瓜”一炮走红。

  目前,浙江省西瓜种植面积为140万亩,“麒麟瓜”占绝对优势,仅有金华、丽水一些山区还有一二十万亩“浙蜜”系列瓜。因为种植面积小,“浙蜜”绝大部分非大棚养殖,属于“天然瓜”。

  比口感,大棚瓜不如露地瓜

  从种植方式来分,西瓜又分为设施瓜和露地瓜。设施瓜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棚瓜,露地瓜就是露天生长的瓜。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于水果的记忆不像我们小时候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关键在于有了大棚创造了“反季植物”。

  很多人不知道,西瓜的原产地是非洲,所以它需要强烈的光照,露地种植,一般4月份下种,7月份才收获。

  有了大棚就不一样,西瓜在1月份就能下种,一般生长周期为3个月,在4月份就陆续上市了。大棚瓜和露地瓜还有个很大的区别,露地瓜只长一茬,而大棚瓜能长四茬,这也是农民喜欢大棚的缘故,相同面积的一块地,产量高了。

  但从口感上相比,露地瓜肯定比大棚瓜好。每年到了7月份,露地西瓜就将大量上市。这些露地瓜中既有“麒麟瓜”,也有“浙蜜”瓜。

  专家们教了一招选“纯天然”瓜的方式:大棚瓜到7月时已经长到第三茬了,所以有点“营养不良”:个头明显比露地瓜要小,皮色没那么绿,花纹也没那么清晰。

  无籽瓜,说白了就是“无性繁殖”产生的

  无籽瓜的出现,让人深感生命的神奇,农业知识较为稀疏的人一般都要问两个问题。

  “这瓜籽是怎么变没的?”“籽都没了,来年还怎么种啊?”

  省农业厅农作局高级农艺师胡美华说:无籽西瓜两种类型,一种是3倍体(无性生殖的方式之一),一种是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要说本地无籽西瓜的问题,得从西瓜上市的时节说起。

  比如本地生产4月下旬大家能见到的“早春红玉”(西瓜的一个品种),此时上市的瓜种子大多是白籽的,因为这批瓜3月份就开始坐瓜了。而三四月份气温比较低、雨水比较多,湿度大,西瓜不能进行正常的授粉受精,为保证坐果提高坐果率,这时有的瓜农会使用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点类似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把这种调节剂喷在雌花子房(小瓜)上,瓜苗雌花不经过授粉受精就能结出果实,学名叫“单性结实”,有点类似无性繁殖。它的瓜籽做不了种子,放地里也长不出瓜。

  等5月下旬~6月,这时候黑籽瓜多起来,因为气温、湿度都逐渐进入适合西瓜生长的季节。9~10月秋季瓜上市时,无籽瓜就很少了。因为一般西瓜都能进行正常的授粉、受精、结果了。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农民仍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因为人工授粉比较花时间,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要喷喷就行,用起来很方便。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黑籽瓜和白籽瓜或无籽瓜相比,究竟哪个更好?

  还是那句话:“我们推崇的精品瓜自然是‘黑籽瓜’。天然的总是最好的。”

  西瓜越来越甜,因为技术进步了

  浙大教授张明方说,现在的西瓜从甜度上来讲普遍比以前甜1-2度。甜度始终是判断瓜果的首要标准,而且现代人的口感也在变化,甜不仅仅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甚至可以延伸出一种幸福感。

  省农业厅农作局高级农艺师胡美华给出更全面的解释:

  一方面是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提高了,大棚设施上去了,西瓜的品质大大改善了;另一方面,西瓜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种西瓜是农民一家一户单干的事,瓜农经验好坏,会影响瓜的品质;有的瓜农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把没熟的瓜也摘下一起运进城市卖。

  现在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成立了西瓜合作社或西瓜协会。紧密型的合作社,所有瓜农的地都有专门的技术员统一管理、统一产品质量。同一批授粉的瓜会被挂上同样的标记,这样就能准确把握成熟时间。即使松散型的联盟,内部也都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西瓜变甜的深层次原因,西瓜生产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老百姓买到生瓜的几率自然就小了。

  无籽西瓜用了激素,不过基本是安全的

  无籽瓜也好,大棚瓜也好,新式瓜果和反季瓜果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使用“点花”技术的果蔬不仅有西瓜,还有黄瓜、葫芦、番茄、茄子等。

  专家们说这些生长激素只要合理使用,对人体无害,说形象点好比对瓜果实施“辅助生育技术”。现在我省对农产品监管严格,使用的激素都为国产通过安全性论证的,这种激素只在植物开花授粉时按照规定浓度使用,在植物成熟之前已经基本代谢完毕。

  更关键的是,这些激素属于植物激素,不像动物激素那般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分管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人陈利江说,从各级农业部门的检验检测结果来看,目前我省市场上的水果基本上都是安全的。相对于蔬菜,水果的生长期更长,不易有残留。目前,浙江省在试点的是一整套更为严格的“准出准入”机制,农产品经过“准出”检测才能从基地产出,经过“准入”检测才能进市场,这样一来,安全系数就更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独立调查 A0005 无籽瓜,说白了就像“无性繁殖” 本报记者 肖菁 俞熙娜 2009-6-23 48257178002CE175482575DD00476641[A1-俞熙娜≈B1-俞熙娜];钱江晚报a00052009-06-2300021;钱江晚报a00052009-06-2300022;钱江晚报a00052009-06-2300023;钱江晚报a00052009-06-2300024;钱江晚报a00052009-06-23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