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易老红颜,开始学着勇敢,学着让生命简单,学着在某个瞬间,许下无人知晓的誓言。”读者刘胜军给我们发来的民谣作品《走在城市 根在故乡》结尾的这几句,简单朴素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真切思考,是不是特有民谣那味儿?正是这首《走在城市 根在故乡》,在本报编辑部如今收到的千余首民谣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本报送出的第一个500元奖励。
但这还不是我们的大奖,还仅是我们此次创作大赛第一阶段的优胜奖,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颁出第二、第三阶段的优胜奖。对民谣有兴趣的读者请抓紧了,赶快将你的作品发给我们吧!
本报“我和我的祖国” 城市民谣创作大赛的征集令发出已经有20多天了,各种各样的民谣作品陆续飞来本报编辑部。至今我们已收到上千件的投稿作品。给我们投稿的既有月收入不到千元的民工兄弟,也有资产千万元的精英企业家;既有对民谣原本一窍不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门外汉,也有“身经百战”的文学专业户;给我们投稿的读者,最近的就在杭州,远的则来自千里之外的甘肃。而围绕着这次创作大赛一系列的互动活动——“6月12日的上午10点”集体民谣接龙、“城市黑板报”请你来留言、暑期大学生实践团“带回散落在乡间的民谣”等,也让“今天你写民谣了吗”成为诸多文青、小资们挂在嘴边的最新流行语。
自称是“老中产、新青年”的读者赵勇鹏,是杭州一家房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他表示我们这次的民谣大赛“很时尚!有新意!乐在其中!”有点夸张的是,他一个人竟陆陆续续给我们寄来了10首作品,而且这10首还不是这位年届5旬的“新青年”的陈年旧货,全部是他为本报这次活动特意创作的。
赵勇鹏说:“虽然我快50岁了,但我觉得我的心很年轻,我的作品也像20多岁年轻人写的。参加你们的民谣大赛,与这么多年轻人PK,就是让我的心保持年轻的一个好方法。”
今天,我们对此次城市民谣创作大赛作第一阶段的小结,小结报告由省作协主席程蔚东给出。他在认真地看过读者们写过来的民谣后,有感而发:“想不到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民谣创作也能够这么火!这些作品让我想到了《诗经》,《诗经》中所有的作品,也全部来自民间,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百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你们这次民谣定位于‘草根叙事、即兴抒情’,我觉得很到位,因为只有草根叙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才最能真实地反映当下的生活和时代。”
我们今天版面上刊登的,除了那首最吻合“草根叙事、即兴抒情”的《走在城市 根在故乡》——它因此夺得本报送出的第一个优胜奖500元奖金,还有另2首同样值得鼓励的民谣作品(奖金各200元)。
当然我们也相信,越是高人,出手的时间总是越晚,这次民谣大赛的最高奖励是1000元,假如你有点心动,现在就投稿吧。
作品请寄: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钱江晚报文艺部(邮编:310039);电子邮箱:qbwy@zjnews.com.cn,请注明“民谣征集”;或通过QQ375401138告诉我们;以及编发短信到106277779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