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一中的近百名学生与他们的老师之间,多了一重关系,房东和房客的关系。
《重庆晚报》昨天报道,重庆大足一中老师将家改成公寓,逼学生高价入住。大足一中23名教职工,上自校长、教导主任、年纪组长、骨干班班主任,下至一般员工,都统统发掘“教育资源”,以学生为营利对象,充分延伸教育产业链,最多的一位教师家里,住了40多人,少的,也有四五人(详见今日B3版)。
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老师们利用手头资源,一方面弥补教育公共投资的不足,另一方面,做个小房东,搞点小创收,增加家庭收入。看着也很正常啊——现今各行各业都挖空心思挣钱,凭什么教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大发横财,自己却要沿袭两袖清风的遗风,守着金山饿肚皮?
当今教育之怪现状可谓多矣,人们早已见怪不怪。这次大足中学的老师,腾出自家住房,玩玩教育产业链,说实话,不过是教育产业恶之花上的小小点缀。“利”字当头,教育界完全有可能像经济界一样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谁要坚守职业道德、坚持两袖清风,倒可能成了耻笑的对象。试想,当同事吃学生饭迅速致富,开着豪车经过自己身边,谦谦君子当作何感想?摆在眼面前的生动画面,和纸面上“职业道德”的抽象大道理相比,是不是更具有诱惑力?
生源就是财源,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学校要取得好福利,就要挖空心思招生。人说靠山吃山,做老师的自然是吃学生了,出发点不再是为了学生,而变成了利益。“学校对学生在外租房管得极严,除非学校老师的房都租出去了,学生没得住了,才得跑到外面来租”,将资源垄断到底,无师自通。
自然,我们可以在《教师法》里再添几条规定什么的,就像明令教师不可以做家教一样,不过,有市场就有需求,“产业化”三个字已经与赤裸裸的拜金价值观联系在一起,金手指撬动了人的欲念,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教育的真正价值就这样被抽空了;当“房客”坐在教室里听“房东”上课时,教育还能为国家塑造出什么样的未来?
■方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