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3版:人文·文娱
3  4  
PDF 版
· 同一段历史 不同的印记
·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
还是很受追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同一段历史 不同的印记
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引发老中青三代热情解读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朱文蔚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朱文蔚

  

  历史不仅是发生于过去的事件,更是我们对过去的解读。在影像技术尚未发明的时代,阅读前人的书籍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唯一手段;而在多媒体技术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有更直观、更有冲击力的方式来记录和剪辑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就是这样一部以现代影像技术呈现60年建国历史的作品。这部历时5年制作完成的365集,每集1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用一年365天中历史当日发生的代表性事件,构成一部“影像日记”。

  这部大型纪录片将从7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昨天下午,本报邀请读者和专家率先观赏其中的片段。同一段历史,同一份影像,在老中青三代国人的心中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记,并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解读。这段被浓缩的岁月,在历史缔造者眼中是心潮澎湃的激荡,在随之成长者眼中是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在即将成为新时代主人的年轻人眼中 ,对历史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将要创造的这个世界。

  老前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84岁高龄的老太太高玉玲在看完影像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从她的眼神和语调中可以鲜明地感觉到,对于他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绝不是一句口号。

  这位老太太在1948年到1949年曾是辽沈野战军独立三师野战所的卫生兵,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就是看着新中国诞生的一代。”影片中真实的历史片段,尤其是公审刘青山、张子善的“新中国第一大案”,以及其后的“三反五反”运动让高玉玲感慨万千。影片展示了刘青山和张子善两个曾经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在短短几年中迅速腐败的过程,片中两人受审的“万人公审大会”的场面十分震撼。

  “我们1949年2月到北京之前,还特别接受了李自成进京失败教训的动员教育,要求我们从城外开始就要实行对百姓群众秋毫无犯的政策,绝不乱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可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高玉玲对记者说,“这个‘三反五反’的记录非常真实,当时就是全国轰动的!现在的人都应该看一看,了解这一段历史,避免犯一样的错误。”

  中生代:

  变革就是生命

  来自杭州市公安局的牟先生出生于1950年 “刚建国那会儿,我还是个小毛孩,一直到文革以后我才有鲜明的记忆。”牟先生说,“但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热爱国家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

  对牟先生这一代人来说,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的变革创新史。“就像片子里记录的,马克思当年认为革命这种事情会首先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后来有人认为变革从大城市开始,而毛泽东却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把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也可以姓‘社’。包括这个纪录片本身,从纸质记录向影像纪录的转换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80后:

  历史是我们创造未来的镜子

  坐在高玉玲老人身边的鲍王平,是典型的80后年轻人。对于历史,他显然没有亲历过战争的老人那样来的刻骨铭心,但是他也十分乐意每天花十分钟静下心来好好回顾历史上的今天。

  “我很高兴有这样的纪录片。”鲍王平对记者说,“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流行的是快餐文化,十分钟对于生活忙碌的人来说是一个十分合理的时长。并且影像的形式比纯文字的叙述更加直观和生动。我想如果历史课用的是这样的影像教材,我们的学习肯定会更有兴趣和效率。”

  来自浙江大学的小姚则对影片中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更深入的思考,他对建立经济特区一集中的画面印象十分深刻。“这是教科书中看不到的场面。那么多深圳罗芳村人在香港建立起一个完全由深圳人组成的‘罗芳村’,而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立之后深圳则发生了巨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它应该是我们创造未来的镜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 C0003 同一段历史 不同的印记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朱文蔚 2009-6-26 48257178002CE175482575E00043D4A4[B1-屠悦];钱江晚报c00032009-06-2600022;钱江晚报c00032009-06-2600023;钱江晚报c00032009-06-26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