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杭州新闻·科教
3  4  
PDF 版
· 800名计划今天补报
· 报考军事院校考生
难过视力关
· 离校前最后一场招聘会
· 浙师大也能招MBA
· 昨日中考生在招生市场“拣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找不到满意的坑,会思想的“萝卜”就是不落定
昨日中考生在招生市场“拣漏”
章咪佳
  昨天,又一个万里晴空,杭十四中门口像风景区一样闷热,树上知了集体狂鸣,树下私家车一辆接一辆刹在校门口。车上下来的人表情也和这天气,有些燥热,有些不爽。

  这是今年杭城中考招生的最后一个场子——未被中考录取的学生和招生不足的学校在这里双向选择。尽管,按照杭州市教育局的政策,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学生只要不挑学校,最后肯定都会有高中学校接纳读书,但对于到这里来的家长和考生来说,关键是,找不到满意的“坑”,这些有思想的“萝卜”就是不肯落定。

  伢儿没考好,家长到现在没安耽过

  早上9点,校园里设立的招生市场就已经满当当。

  记者发现,可能因为考分不佳,场子里的学生都显得挺沉重,冲在前面东问西问的也多是家长,甚至有不少爷爷奶奶都带着笔记本出动了。“伢儿没考好,我们全家到现在没安耽过。生怕他没书读,今朝我也来看看,给他选个好点的学校。”孙子在安吉路实验学校毕业的查奶奶有点心急地说。

  查奶奶关于孩子会没书读的担忧,并不会成为现实。据昨天在现场接受咨询的杭州市教育局王老师介绍,跟高考落榜不同,中考生没有被志愿学校录取,也不会出现有学生没有学校可就读的情况。

  那么,就是在保证每个考生都能有书读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是否都能给自己找到满意的“坑”,填进去呢?记者在现场还就找到了不少“非典型性不就读”的例子。

  无奈,老师陪女生一起落泪

  一贯的,中考的招生市场里,总是有点小悲情,女生哭鼻子的不少。记者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高个子女孩,手里一张纸巾都湿了。和她一起在啜泣的是她的科学老师,女孩的爸爸余先生特地请老师过来给女儿参谋一下,到底要不要报招生市场里的学校。

  “女儿的自控能力不怎么样。既然她自己填的优质高中没有上,我们也不愿意小小年纪就想着学门技术出来混社会。”所以,余先生放弃了给女儿报考职业技术学校的想法。这么一来,女儿370多分的成绩在普通高中面前显得很被动。昨天一圈兜下来,实在没有什么合心意的选择,这才出现了女生哭、老师跟着难过的场景。

  可能也是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好的选择,老余跟女儿说出了复读的建议。虽然他知道这会苦了孩子,虽然他也怕孩子浪费一年的时间还输给同龄人,但他还是狠了狠心,希望这能是孩子重生的一个机会。

  听爹这么一说,女儿倒是轻松了些,眼泪也不掉了,“我也想再好好学一年,把落下的补上,明年我会好的。”

  看着个子足有1.7米的女儿,老余不无心疼地说:“我家姑娘模子(个子)蛮大,思想还是很单纯。”

  考不上,“娘老子”决心自己教他

  郑女士昨天只身一人来到招生市场,“儿子在家和同学聚会,我也没告诉他招生市场的信息。”听起来很坦然。并且,和大多数家长“乌珠凸出”、想着赶紧给孩子找一个对口的学校送进去的状态大不相同,郑女士只在招生市场左前方的普高区学校驻足咨询,并且也不多问学校的教学情况。难道早就心里有底?一问,郑女士的说法还真让记者吓了一跳:“我只是来给孩子选个挂学籍的学校,可能的话,我打算自己带孩子。”

  这不是郑女士心血来潮的想法,她已经酝酿了两年。那时候她的儿子陈诚还没有升初三,郑女士接触了一个自己教育女儿成材的博士妈妈,她一直和那位妈妈保持联系,讨教经验,也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在逐步实践。加上自己今年也到了可以在单位内退的年龄,所以就觉得是时机可以自己“接管”儿子了。

  郑女士的儿子陈诚读初中一直很不适应应试教育的节奏,学得很吃力,这次中考成绩也很不理想,距离自己的第一志愿差得很远。但儿子在文化课上的种种问题并没有成为郑女士的心病,她最担心的是,孩子阳光的性格是万万不能被抹杀的。

  “陈诚最喜欢运动,篮球打得很棒,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据郑女士说,孩子在学校的个人魅力几乎达到了“无敌”的地步。虽然因为成绩的原因,初三以后,陈诚就被分到了B班(慢班),当时年级里很多A班的同学因为陈诚“身陷”B班,而强烈要求主动“降级”到B班。郑女士觉得,孩子的很多纯真的天性已经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消磨掉了棱角,她不希望他以后读书读得傻乎乎。

  可能受到母亲的影响,陈诚虽然没有超常发挥拼进第一志愿的优质高中,但他的心态还是保持得很好,因为妈妈告诉他,考不上不是末路,也没有必要为了有个地方读书而病急乱投医,大不了自己在家学习。

  郑女士自己只是本科毕业,在她专业知识不能胜任的情况下,她会给儿子请老师。但是儿子在德育、生活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上,郑女士已经决定自己操刀,“所以我也不会让儿子去外地读书,出国什么的都不去想。孩子很嫩拙(稚嫩),离我远肯定不合适。”

  郑女士的这招让记者想起就在中考当天,杭城某考点外,一位博士妈妈就有着和郑女士相同的观点:满意的高中收不进,就自己教,然后送孩子直接参加高考。看来,现在不盲从、不迷信大众化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但这样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家孩子,还得拭目以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科教 A0013 昨日中考生在招生市场“拣漏” 章咪佳 2009-7-5 钱江晚报a00132009-07-0500016;钱江晚报a00132009-07-0500021;钱江晚报a00132009-07-0500022;48257178002CE175482575E900362BFB[A1-王慧华≈B1-王慧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