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三个古字难倒了建德一位石刻爱好者,也让恢复洪坑村古景“石壁仙踪”的工程耽搁了下来……昨天本报《有谁认识这三个字》(详见本报7月4日A6版)的报道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不少古文字、篆刻爱好者纷纷打来电话,要为这三个字验明正身。
方先生提议说,陕西楼台观有一副对联的字体跟这三个字很像,可以去查证一下。
王先生是一名中医,他的看法与方先生截然不同。王先生说,他考医古文的时候曾经看过大量的古字,对古字也有点研究,他觉得这三个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应该是“干”、“做”、“为”。
蓝先生自己开画廊、搞书法篆刻同时又身兼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说他家就在洪坑村附近的村子,石壁仙踪他也听说过:“洋溪尖山上以前还有伍子胥的墓,追究起来还是很有历史渊源的!”他觉得第一个字是“韩”:“只不过这是民间的写法,是‘俗体篆字’,不怎么规范。”
如果说以上几位读者的说法都是一家之言的话,西泠印社对篆刻深有研究的陈仲芳老先生则算得上篆刻方面的“大家”了。陈老先生说篆刻是他的家学,从7岁他就开始学习篆刻,到现在已经研究了70多年。昨天早上,他看到本报要查证这三个字的来历,马上翻阅了篆体工具书,考证出前两个字是“韩”和“古”。
陈老先生说,过去的古字很繁复,现在的字就要简化多了:“这三个字是民间的写法,不够规范。而且篆体字地区不同,写法也会有一些差别。第三个字写法很奇怪,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虽然还是有一个字有待考证,我们还是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洪先生。洪先生很高兴,也对大家的热心表示感谢,他说,等到第三个字也查证后,会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一起来把三个字“放”回原来的对联中,“这些碑文是要流传给后代的,所以不能草草对付,一定要等三个字都认出来以后,再结合对联的上下文,重新排序。”
本报记者 叶玉跃
本报通讯员 朱琳